2016年度“互联网+文化”创新型服务平台  国声智库
李迪网络艺术馆
1

李迪网络艺术馆介绍

李迪,1963年生于内蒙古牙克石市,祖籍山东潍坊。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德国布伦瑞克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获大师生学位。现生活工作在中国北京和德国。

李迪绘画的核心就在于排斥了宏大的叙事和客观的形象塑造,而是关注对微观世界的主观表现及其心理分析。他不再把新表现主义作为唯一的衣钵,而是从中国禅宗绘画中不可预知的偶然性获得启迪,把人物形象从叙事中抽离,也就是说,叙事被抽象性所替代,象征性被隐喻所替代。它既蕴涵了愉悦、欢快和享乐,又包含着观点、态度和批判。可以说,李迪的绘画寄托了自己浪漫和诗意的情愫。这不仅是一种具有超真实的意象,而且是一种充满日常经验的暗喻。他的绘画并不是一种华丽辞藻的说教式的图解,而是以一种朴素的视觉语言对人的心理和情感进行的分析和隐喻。

李迪的绘画是一种激情而浪漫的艺术。他的绘画是自我精神的避风港。他的绘画留给我们的是沉思和冥想!

李迪网络艺术馆

  • 1963年生于内蒙古牙克石市,祖籍山东潍坊。
  • 198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一画室。
  • 1985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作品一等奖和“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银奖。
  • 198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 1990年赴德国留学。
  • 1996年毕业于德国布伦瑞克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获大师生学位。
  • 现生活工作在中国北京和德国。

【李迪介绍】

【艺术创作】

  • 《猴子马技》
    1986年 布面油画
    100x100cm

  • 《自行车飞女》
    1986年 布面油画
    100x70cm

  • 把过去抛入火中
    2010 布面丙烯
    205x152cm

  • 不选择跳下
    2011 布面丙烯
    150x130cm

  • 出租车司机
    1986年 布面油画
    上海龙美术馆藏

  • 处暑
    2011 布面丙烯
    150x122cm

  • 多思的年华
    1985 布面油画
    150x156cm 中国美术馆藏

  • 横空
    2010 布面丙烯
    205x150cm

  • 冷香
    1984年 布面油画
    中央美术学院藏

  • 脸面
    2010 布面丙烯
    100x50cm

  • 你说我迷失,我说是寻找
    2008年 布面丙烯
    100x100cm

  • 平衡
    2010年 布面丙烯
    203x152cm

  • 燃烧的冬日
    2011 布面丙烯
    150x115cm

  • 踢天
    2010 布面丙烯
    305x203cm

  • 心起
    2010年 布面丙烯
    100x100cm

  • 一个知晓解脱束缚的丫头
    2008 布面丙烯
    100x100cm

  • 一画
    2010 布面丙烯
    100x100cm

  • 有一种活法
    2010 布面丙烯
    202x150cm

【各界点评】

自由表达与自我突破——李迪访谈

文/杜曦云

访谈时间:2011年4月

访谈地点:《艺术时代》杂志社

:新表现主义在欧洲已经很成熟,你在德国生活了很多年,但依然选择表现主义这一绘画方向,你认为其中还有多少发展空间?你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在哪里?

:其实这次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在内心中奔跑”展示的作品仅仅用表现绘画来概括是有局限性的,它们其实具备了“表现”和“写意”的双重品质。它也和我们了解的西方艺术史中的那类绘画拉开了距离,那么艺术的个体性和语言的差异性又通过对个人精神和心绪历程的表现,使得绘画语言得以强化和发挥,这一点在展览中在作品前是能够感触得到的。出国前,也就是从86年到90年,我就开始在表现绘画方面进行尝试,比如1989年在北京历史博物馆的“中国表现艺术展”中的参展作品就是对我在国内这方面尝试的总结。我就是带着这些初步的经验去了德国,通过对德国80年代的“新表现主义”和“新野兽派”绘画的研究,观察、思考和学习来进行自我的梳理,寻求和发展自己的艺术方向。虽然新表现绘画相对于原来表现主义绘画已经相对的松弛和自由,给了我一定的启发。那么“新野兽派”的绘画实际上把这种自由状态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特别是通过和德国“新野兽派”重要艺术家瓦尔特·丹的接触,我发现“新野兽”绘画所追求的直接的爆发式的表达,尤其是反对画面的制作痕迹,突出原创性,更接近我喜欢的那种绘画状态。从而让我从86年开始一直寻找那种充满表现力的自由的和个人化的绘画过程在这里得到顺理成章对接,所以在这种状态下的从学习到突破的过程是合情合理和自然而然的。这次北京个展中的画于90年代的《德国感觉堆积》《夜,北方的列车》系列就是这种消化过程中的作品,同时也是对我当时的生活状态和艺术思考的表现。那么真正的困惑是在2000年以后开始的,我觉得在熟练的运用和把握了艺术史为我们提供的这些即得的语言传达系统和手段之后,你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其中,你必须再次超越曾经让你得以超越的原动力。建立和打破的价值是等同的,作为一个自由的艺术家需要和具备这种勇气和魄力,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尽管也实验出很多不错的作品。但可以说一直到08年才感觉到渐入佳境,进入了如石涛所说的“一画”的那种自由的状态和更加明确的个人语言。《心起》《一画》实际上就是集写意和表现的双重交融并赋予个人语言情绪的作品。

点击阅读全文:自由表达与自我突破——李迪访谈


在内心中奔跑的李迪

黄笃

倘若提起画家李迪,马上让人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的油画《多思的年华》, 它所表现的是那个令人难忘岁月里中国年轻人充满无限幻想和理想的精神状态。这一幅作品无论在语言还是在形式上都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轰动,因为它已超出了学院绘画的美学范畴,不再崇尚学院古典绘画的修辞和叙事,而是以新的方法探求新的绘画形式、语言及精神内涵。该作品打破了绘画的时空叙事,带来了一种清新的艺术气息——直观、亲近和流行的平视风格。其语言之哲理,形式之象征,内容之凝练,令人惊叹!

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激荡的时期,像其他青年人一样,艺术家也无不为那种激情和怀疑的精神所感染和驱使。李迪并没有驻足于《多思的年华》带来的喜悦感和满足感,而在1986年突然走向自我怀疑,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放弃了自己娴熟的学院写实绘画技能,冒险地去寻找未知世界的新绘画。具体而言,这个跌宕的岁月也正感召了他强烈的表现欲望,选择表现性绘画恰恰表达了他当时埋藏于皮肤之下的不安情绪和欲望,因为表现绘画更能使画家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这一决断为他后来的德国求学之路铺垫了艺术之路。

点击阅读全文:在内心中奔跑的李迪


经验发散与视觉扩张

——李迪当代油画评述

天乙

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绝不会超然独立于他那个时代的精神与智性骚动之外,如果我们看不出他与这种骚动之间的联系,便不能深入洞察他的艺术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艺术家对于世界与精神生活的理解直接影响到了艺术,这种影响超过了理想观念和创作规则对艺术所产生的影响。

……创造艺术品的艺术家,则需要一种天赋,这种天赋是学也学不来的东西,如果没有这种天赋,那么艺术家就只是一个技术娴熟的临摹家或工匠。

----【奥】德沃夏克

1

狂热到青年时代的民主思潮,再到后来的意识形态紧缩以及权力经济与小农意识杂糅的社会生活形态,使这一代人一路狂奔,内心冲突此起彼伏,绝大多数人无法找到心安理得的自我价值系统,呈现出明显的迷失和迷茫,尽管他们在各种特定的生活领域或艰辛或轻松地行进,但是他们最终没有实现独立的自我价值。他们既无法回到中国社会既定的或者时间意义上延续下来的生存轨道,也不能实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立起来的理性目标,于是,生存样式变得模糊起来,摇摆起来,内心始终处于焦躁不安,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感情生活,无论是价值实现还是自我完善,都面临无法回避的挑战。

李迪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精神背景之下,完成着个人独立的艺术把握和艺术表达定位。我认为,从本质上说,李迪近年来一直坚持的,是站在社会平台对历史的书写,尤其是对于历史在那一代人身上所造就的精神面貌与价值形态的描述。因为早期生活历程的原因,我自以为我对李迪的作品更有认同感甚至深感李迪具有“代言”的功劳。李迪把如此巨大的精神实体浓缩在某些普遍的细节里,融入某些符号化的情节、场景甚至神情中,是具有观看价值同时也具有历史反省意义的。说到底,李迪的作品,准确地再现了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实现状态。

可以说,李迪提供的画面,每一幅都令人感动,《你说我迷失,我说是寻找》、《一个在田野中知晓解脱束缚的丫头》、《青春期,一个用三条腿走路的男孩儿》、《我没睡,知道她一直看着我》等作品,都会触动观众的每一根神经,无法用文字来准确表述。我们看到了两眼迷茫、浑身透露出踯躅的傲慢,看到了迷失于寻找之间的摇摆以及对个人追求的坚定;我们也看到了李迪提供的精神挣扎的画面,雄气勃发的青春少年奔走在荒芜而空旷的土地上,被彻底束缚的丫头走向田野,他们都在经历一场人性的大博弈,大挣扎,大释放,而同样感人的还有个人情感面临的冲突和折磨,《日落前分手》、《我没睡,知道她一直看着我》,我们清楚看到了现实的、爱情的无奈以及历经沧桑的感情生活同样可以戛然而止的苍凉,那种比爱更丰富的感情形态或许只有那一代人更加刻骨铭心。人是时代的产物,李迪创建起来的那些情景,无一不是那个时代最有阐释力的瞬间或场景。而《一个女当代和她画的美女像》则来源于(或者应证着)这样一个事实:时代的痕迹无法祛除,传统的烙印犹如梦魇一般始终缠绕在一代人的灵魂深处,一个时代最终决定着一代人的行走路径和方向,无法改变,这大概也是“女当代”深感纳闷儿最终依然无奈和难以释怀的缘由,“女当代”的神情正是当代艺术存在于迷失于尴尬的状态之中的神情。

艺术无论如何都逃脱不了历史和现实社会存在的“指引”,不同的是,在这种中提精神价值构架下持有何种价值判断。李迪对几十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种种形态给出的判断或者“定论”并不是宏大的、游离的概念,而是精准的、确定的定位表达。当历史迷失以后,社会形态自然表现出种种迷失、游离、惶然等等,当观众达成这样的共识,李迪的作品立即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当然,艺术家做出这样的判断与选择,需要比较深厚的精神实体观念与当代意识作为支撑。

点击阅读全文:经验发散与视觉扩张——李迪当代油画评述


感觉与精神的记录──艺术家李迪访谈

殷双喜

:李迪先生,很高兴有机会同你谈谈你和你的作品,那么就先从"你"开始吧,你是哪一年去德国的?为什么选择德国而不是美国或其它国家?

:最初对我而言,无论德国和美国都是抽象的,也有些神秘感,但没有一点可以进行比较的感性东西。在离开中国前,德国艺术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或多或少地对我有些影响,比如德国的浪漫主义绘画,新表现主义,以及那里后来发生的一些艺术事件象博伊斯这样的大艺术家及他对后来的影响,当是都还是很吸引我的,特别是八九年在北京由我策划和参展的"中国表现艺术展"之后,更加强了去德国看一看的念头,这一去就是九年。

:你开始去德国是留学吗?在改变了生活环境的情况下,你又是如何让你在中国时所从事的艺术工作在德国继续下去?有否断裂感?

:应该说我的艺术创作总是伴随我的心境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它是属于较敏感的那种类型。出国后的文化断裂感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所以我并没有不适的感觉,因为我一直相信,无论怎样改变环境,我所渴望和希望的那种艺术总会不期而遇地到来,那不是刻意强求的。我从90年初先后在HP.Zimmer教授,Blalla W.Hallmann教授,Walter Dahn教授的工作室学习工作,在学习期间获得艾伯特基金会三年的艺术奖学金,使我较顺利地在95年取得了学位,那以后一直作为艺术家在那里工作。

点击阅读全文:感觉与精神的记录──艺术家李迪访谈


绘画:内在心绪和精神的密码 一次和李迪的对话

本文转自德国 - Geil · internationales Kunstforum -

:我刚刚看到了您在德国美术家协会网络画廊展出的2008年的那个系列,想就这个“08系列”的作品和您做一个对话。

:最近好像对话的很多,前一段时间和网友004也做了系列对话。对话的形式比较适合目前大家的状况,短平快的文字读者多一些,我个人的感觉是网络上的大块头的理论性文章大家还是应该耐心去读的,特别是好的文章。

:那就先从网络谈吧,您为什么选择做网络展览,网络展览和现场展示有什么不同?

:没有为什么,虽然这是我受邀在正式的网络画廊做个展,其实我的部分作品已经在国内的艺术专业网站上,包括我的博客和艺术家主页上介绍过。也刚刚参加了国内的一个网络联展。网络展示虽然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信息的传达却非常快,应该说网络和现场各有优势劣势,这一点大家其实都很清楚。美术家协会的这个画廊,大约一年做四个展览,每个展期为三个月,展期长这也是网络优势。现场展览在德国一般是一个月,在国内就更短一两个星期,好像刚刚把画挂上,就忙着开始摘了。

点击阅读全文:绘画:内在心绪和精神的密码 一次和李迪的对话


迪兄如晤

愚兄普林

前次山上相聚甚欢,笑谈当年粉墨登场的青春旧事不觉已近三十年矣!

昔日同窗,大款的大款,大官儿的大官儿,大师的大师。唯迪兄能淡然一笑:“闲着没事儿画小人儿。”仔细想来,画小人儿正是画家的本质。如厨师即便获得了大师的称号也不过还是个做饭的大师傅而已。小人儿画好了,其它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自会有更闲得没事儿的专业人士去猜想的。你知我向来不大看画,也不写画评,多年关注的都是被世人诟病的“邪教”。不过兄弟所赐画册还是认真拜读,且颇有惊喜。仅就画小人儿的语言来讲,兄弟的步伐已然大于其他童鞋了。

印象:兄弟少年补过“德表”的钙,故壮年风骨尚健。另,虽久居欧洲浸淫于西方传统之中,却能注重东方意韵的修为,令人生故国旧交之感,可圈可点。

横批:学院师太们虽浓妆艳抹却如僵尸蜡像;金城小子小媳妇乍出门儿,虽招摇过市步态尚扭捏得紧;F4之辈则如老娼涂粉夜半倚墙卖笑耳。

细观:兄弟作画如情人做爱,层层剥落,步步紧逼,行云流水,两情欢洽,手法老道,若醉后狂草,书写自如,颇现文人风流气象。

鉴定:一不装时尚,不跟风潮,无标识性概念;二不批量生产,不玩儿工艺制造,保有偶发的鲜活个性;三是有笔有墨,坚守了画小人儿的看家本领。

以上虽是胡乱夸几句,兄弟尽可以当真,得意当忘形,望迪兄恣意挥洒,高潮跌宕!

一笑共勉之!

2001年1月13日于东台


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

吴鸿

李迪约我写一篇关于他的展览的文章。答应下来之后,我的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的问题就是“艺术何为?”——这个文言文的句式,如果用现代汉语来说,实际是两个问题:一、“艺术”是什么?二、“艺术”能干什么?在针对某个特定艺术家的作品的时候,套用这么宏大的命题,肯定会有些不妥,但是,在综观李迪的艺术经历之后,我发现,唯有这个命题来作为一个线索,才能进入到他的艺术世界、他的内心……

我一直想有一些设问,但是实际上这些问题是不可能有答案的,因为时间不会重复,历史不能重新再演练一遍。但是即使如此,也并不能说这些设问没有意义。设问一:如果李迪一直沿袭他的成名作的风格,他还会出国吗?设问二:如果李迪在十年前的“海归潮”中就回国了,结局又会是怎么样?

我们按照“问题一”的线索往下走,李迪在1985年参加“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的作品《多思的年华》能够获奖,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情。“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由国际青年中国组织委员会主办,于1985年5月开幕,展出各类作品572件。这个展览实际上是一次与联合国“和平年”有关的活动,正因为它不同于全国美展式的主题的艺术形态化的模式,所以,在这个展览中出现了很多在艺术语言探索上有一定价值的作品,甚至有评论认为,它是揭开85新潮序幕的标志性活动。李迪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多思的年华》这幅作品通过参加这个展览并获奖后的传播效应,在其后对于中国艺术界的影响。高名潞后来在他撰写的《现代绘画简史》中是这样比较李迪、孟禄丁等人的创作与同时期的四川美院81级毕业生为代表的伤痕美术之间的差别:“他们力图超越绘画语言本身的表现力,更不屑于模拟某种情节”。实际上,高名潞在这里试图要说清楚的就是,在这个展览的一些作品出现的一个苗头就是“艺术语言的自觉”。而艺术语言的自觉也是稍后的’85新潮艺术运动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李迪的《多思的年华》所体现出来的平面化、装饰性的写实油画风格,是能够被各方面接受的,甚至在当时就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模仿了。这显然是一条阳光道,特别是对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以至于李迪在放弃了这种绘画风格之后,他的那些中央美院的老师扼腕痛惜。显然,如果李迪沿袭这种绘画风格的话,他会是一个在校园中受人尊敬的老师,也一定会在官方的美协一级的组织中担任什么“艺委会”主任之类的闲职,以体现他个人所代表的学术权威性。出国是“也许”的事情,也许会“出国考察”、“学术交流”之类,但是,断不会再去国外的美术学院中去当学生的。

点击阅读全文: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

【文化交流】

  • 1990年德国柏林

  • 1990年访问东柏林

  • 1996年和德国新野兽派代表瓦尔特 丹

  • 2011年在“内心中奔跑“李迪个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 (2)

  • 2011年在“内心中奔跑“李迪个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

  • 2011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个展上

  • 2012年北京画室

  • 2012年在宁波美术馆举办的”心起·李迪绘画展“ (2)

  • 2012年在宁波美术馆举办的”心起·李迪绘画展“

  • 2013年6月在巴黎美国著名收藏家斯蒂芬·洛克菲勒先生向艺术家李迪授予家族收藏证书

  • 2013年11月东欧巡展第一站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国家雕塑博物馆开幕 (2)

  • 2013年11月东欧巡展第一站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国家雕塑博物馆开幕 (3)

  • 2013年11月东欧巡展第一站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国家雕塑博物馆开幕

  • 2013年11月在克罗地亚美术学院参观交流

  • 东欧巡展最后一站,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国家美术馆 (2)

  • 东欧巡展最后一站,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国家美术馆 (3)

  • 东欧巡展最后一站,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国家美术馆

  • 法国艺术界收藏界晚宴

  • 李迪和冷军作为法国凡尔赛宫邀请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正在交谈

  • 李迪与斯蒂芬·洛克菲勒先生合影

  • 在画室

  • 艺企相拥法国马赛文化年艺术展

  • 在巴黎私人藏家的沙龙

  • 在创作时代胜者的李迪

  • 在画室

  • 在画室3

  • 在画室4

  • 在克罗地亚波雷奇开幕的中国当代艺术展是东欧巡展的第二站 (2)

  • 在克罗地亚波雷奇开幕的中国当代艺术展是东欧巡展的第二站 (3)

  • 在克罗地亚波雷奇开幕的中国当代艺术展是东欧巡展的第二站 (4)

  • 在克罗地亚波雷奇开幕的中国当代艺术展是东欧巡展的第二站 (5)

  • 在克罗地亚波雷奇开幕的中国当代艺术展是东欧巡展的第二站

  • 中国当代艺术东欧巡展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国家雕塑博物馆开幕

  • 中国艺术家成员在充满古典气息的凡尔赛宫

【媒体聚焦】

【网友评论】

【微博互动】

黄土画派作品展

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西安美术学院、省美协、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人民 人民——黄土画派作品展》于9月29日至10月7日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隆重举行…详细>>

王家春网络文学馆

王家春先生的哲理中国画耐人寻味,往往品读再三不能释怀,其画意深邃而不表象,用笔老道而显童稚,画外有话,画中有话,用王家春先生自己的话说是“我画我话”。…详细>>

【制作团队】

  • 制作:中国文化交流网
  • 出品:李迪网络艺术馆
  • 版权声明:中国文化交流网原创策划,转载或报道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