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互联网+文化”创新型服务平台  国声智库
赵建军网络学术中心
赵建军网络学术中心
赵建军网络学术中心
赵建军网络学术中心
赵建军网络学术中心
赵建军网络学术中心
赵建军网络学术中心
1 2 3 4 5 6 7

赵建军,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组评审委员、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质检总局十三五规划专家组成员、贵州省决策咨询专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国党校系统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工程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博导、国声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东北大学等兼职教授。

先后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核心报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5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20余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哲学年鉴》、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收录或评述。出版专著合著8本,主编“创新方法战略丛书“、“绿色发展与创新丛书“各一套。专著《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 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作为国内从美丽中国视角解析实现中国梦的第一本力作,前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时任国家林业局赵树丛局长、国家环保部潘岳副部长分别为本书作序,杜祥琬院士、尹伟伦院士、冯之浚参事、刘燕华参事等向广大读者推荐此书。十八大以来央视一套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发现之旅频道、贵州卫视、中央党校电视台,以及理论网、中国环境报、时事报告、学术前沿、央视科教频道、中央一套新闻联播等数十家媒体进行了专访。




  • 赵建军: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养老发展

  • 打造“一带一路”城市品牌 彰显新时代文化自信

  • 新丝路:绿色动力

  • “绿色化”是社会发展方式绿色变革的重要体现

序一 7
序二 8
自序 10
前言 13
第一章 新高度: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4
一、十八大报告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号角 14
二、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显著 18
三、十九大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22
第二章 新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高地 1
一、新文明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1
二、新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6
三、新系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12
四、新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6
第三章 新挑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23
一、谁抹黑了美丽中国 23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25
三、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 29
四、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33
五、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面临的挑战 37
第四章 新路径: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征程 40
一、树立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与前提 40
二、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 47
三、绿色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52
四、绿色科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57
五、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 61
六、优化整合: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优化与完善 67
七、绿色制造:中国制造崛起的未来方向 71
八、绿色金融:绿色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 77
九、绿色消费:绿色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引擎 80
十、公园城市: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建设新模式 84
第五章 新价值:实现美丽中国梦 90
一、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未来演进的方向 90
二、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93
三、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98
四、生态文明:迈向幸福生活的崭新一页 101
五、生态文明:卓越时代价值的完美展现 105
结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美好未来 108
后记 ………………109
附录: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政府法规文件汇总 113
参考文献:113

赵建军,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5项,部委及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2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收录。专著《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第二版)2016年获中组部第三届全国党员培训创新教材。

主持完成的科技部、原国家林业局重大课题成果上报国务院。

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草原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硏究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贵州省决策咨询专家、西安交大合作博导、东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西大学等兼职教授等。

本书从新高度、新理念、新挑战、新路径、新价值五个方面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任务的重要性、艰巨性,对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创新性解读和诠释。本书内涵丰厚、理念新颖、论述深邃、文风朴实,具有较强的思想性、针对性、知识性和可读性,是一本很有阅读、参考价值的书。其中的观点和思想是作者二十余年潜心研究和探索的升华。对广大读者学习和领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如何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以及探寻实现美丽中国梦的路径,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求学
    经历
    工作
    经历
    教学
    经历

——1978年9月--1982年1月 新疆石河子大学(原石河子农学院)攻读植物保护本科,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6年9月--1989年7月 东北大学(原东北工学院)文法学院攻读科技哲学硕士研究生,获哲学硕士学位

——1997年3月--2000年7月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攻读科技哲学博士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

2005年以来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瑞典等作短暂交流培训。

——1982--1994 新疆石河子大学马列教研室任教

(1988年晋升讲师,1993年晋升副教授)

——1994--2002 福建华侨大学社会科学部任教

(1996年担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1年晋升教授 ,1997年任研究生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2002-- 今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室任教

(2005年任教研室副主任,2006担任科技哲学博士生导师,2015年任哲学部教务秘书)

教学经历(开设课程)

1、当代科技发展前沿与自主创新

2、构建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3、工程创新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4、低碳技术与能源利用方式转变

5、低碳技术与能源革命;

6、科技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7、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论述

8、科学发展与新时期执政能力建设

9、新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影响

10、世界能源发展格局与中国能源政策走向

11、全球人才竞争格局与中国人才政策走向

12、美丽中国梦与生态文明建设;

13、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14、当代科技发展前沿与自主创新

15、绿色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

16、互联网时代的绿色发展进路

2016专著《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 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第二版)2016年获中组部第三届全国党员培训创新教材。

键盘→←键支持翻页

1

12

《追问技术悲观主义》

技术悲观主义,作为一种人类的心理倾向,它是根植于人的潜意识深层的一种忧患意识;作为一种理性存在,它是一种否定性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方法,它是技术理性批判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它是技术两重性内在矛盾的外部表现。

技术悲观主义的合理性,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可借鉴之处:第一,技术悲观主义反映了主体的能动性、批判性和建构性.第二,技术悲观主义揭示了技术化社会的内在缺陷.第三,技术悲观主义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追问技术悲观主义》共分为十章,主要写了文明的历史印迹与现代转型,技术理性的展现,技术“走向”悲观的历史踪迹,外部审视,内在概据,和技术悲观主义的实质,价值合理性,技术悲观主义与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技术理性批判与人类未来。

2

12

《科技与伦理的天平》

本书揭示了高科技时代伦理危机的种种表现,并对如何实现科技与伦理协调发展、促进文明社会健康发展进行了讨论。

3

12

《十大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的发展过程,是科学革命的过程,尽管此处革命的意义没有哥白尼革命那么重大 ,但对各个学科,乃至各个假说本身,其影响和意义是重大的。库恩在《 科学革命的结构》指出科学发展模式:前范式科学一常规科学一革命科学 —新常规科学,表征每一阶段的核心是“范式”。科学假说存在的意义也 就是它能够用统一的理论范式来统一前范式科学阶段的“馄乱”,利用这 个建构性的假说获得科学家群体的认可,由此它将指导未来科学领域的发 展。待到新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出现,该学说无法利用这一套范式来解 释。针对这些新问题和新现象,科学家们势必会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即提出新的科学假说,而这个解决之道就是新科学假说对旧科学假说的革命,新范式对旧范式的扬弃,也就是库恩所讲的科学革命。

4

12

《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与发展》

本文集收录了“中国如何认识和处理大国关系”、“世界安全形势与国家安全战略浅议”、“世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世界政党政治的变化与发展”等文章。

5

12

《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

《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从时代的角度、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对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这两大领域的内涵、机制、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分析、探讨,并对自主创新思维方式进行了剖析,对国外自主创新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制度加以介绍。 《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是各级领导干部、科技工作者、大学生和企业家等阅读和培训的*读物和教材。

6

12

《创新之道-迈向成功之路》

本书是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大众化普及读物和教学用书。该书就创新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在思路和结构上是一个创新,针对人们在创新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哲理性的分析和现实性的考察。《创新之道迈向成功之路》包括13章内容:第1~4章对创新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简单明晰的阐释,有助于读者把握创新的丰富内涵和理论;第5~10章是对创新实践层面的解析,帮助读者厘清创新的诸多关系和应对手段;第11~13章涉及国家创新战略、世界*管理理念以及中华文化创痛的创新元素,意在为读者提供一个适于创新的知识平台,提升创新能力。

7

12

《党政干部环境保护知识读本》

《党政干部环境保护知识读本》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普及性知识读本,针对各级党政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就国内外环境问题现状,环境保护的经验与模式、环保理念的提升与环境建设的实践,以及未来绿色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介绍是党政干部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读物也适合与大学生、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学习、研读。

《党政干部环境保护知识读本》由赵建军主编。

8

12

《全球视野中的绿色发展与创新: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探寻》

21世纪全球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问题,美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始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国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背后,由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已经成为未来10年、20年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绿色发展需要放下人的尊贵,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后京都议定书时代需要突破传统、创新发展。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世界,需要我们两国的学者共同努力。在中美两国有关学者的积极筹备和共同努力下,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绿色发展与创新”国际研讨会,于2012年5月4日~12日在美国洛杉矶的克莱蒙大学如期召开。会上,中美学者围绕“绿色发展与创新”的主题,广泛探讨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及实施的策略等。

9

12

《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赵建军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

本书从新高度、新理念、新挑战、新路径、新价值五个方面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重要性、任务艰巨性,同时深入分析了生态文明在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地位、透彻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词汇、全面剖析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考验、深度挖掘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路径、明确指出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价值,此外,本书对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创新性解读和诠释。其中的观点和思想是作者二十余年潜心研究和探索的升华。本书对广大读者学习和领会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如何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以及探寻实现美丽中国梦的路径,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10

12

《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赵建军等 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赵建军教授带领的团队,历时三年多时间潜心研究,理论成果汇集而成《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制度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从理念、技术、制度、创新、文化等角度对绿色发展进行多角度剖析,书中有很多有益的思想。

绿色发展是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提倡保护环境,降低能耗,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实行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途径。

11

12

《绿色制造:中国制造业未来崛起之路》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清楚规划了绿色制造的发展路线,提出以创新理念作为发展动力、以质量优先作为发展根本、以绿色方针作为发展要求、以产业调整优化作为发展方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方针,强调通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来建设制造强国,实现生态文明。与此同时,加大绿色制造工程的推广力度,重视其作为五大重点工程的意义,健全绿色制造的发展机制,使绿色制造体系高效化、清洁化、低碳化、循环化。

《中国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卷·绿色制造:中国制造业未来崛起之路》分为六个章节,深刻剖析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国绿色制造的崛起之路,以及在新的世界经济环境之下,我国制造业面担任的角色、临的挑战、应对的途径,《中国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卷·绿色制造:中国制造业未来崛起之路》还分析了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基本要素和变革的内在动力,从而为我国绿色制造的崛起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观点。

12

1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本书从科技哲学的视角出发,梳理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发展与衰落的历程,探讨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思想困境与现代性危机;解读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了中国绿色崛起的伟大意义,阐明了中国提出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深刻剖析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特征、历史继承性、本质、实践性;分析了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和挑战,探索了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的实践路径。

点击箭头可翻页

  • 1
  • 2
  • 3
  • 4
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组评审委员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 全国党校系统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工程哲学委员会第一届秘书长 中国科学院工程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中国技术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副理事长 重庆渝北区政府顾问 北京邮电大学等兼职教授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第四届理事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东北大学技术哲学博士文库》编委、东北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委

主要学术贡献:

(一)专著《追问技术悲观主义》(2001年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学术界第一次系统梳理了技术悲观主义的形成、发展、历史演变、主要人物、观点和影响。提出了技术悲观主义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源之一,可持续发展是对技术悲观主义的扬弃,技术悲观主义思想也有其合理性价值。

(二)研究报告“推进生态文明与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研究”(2010年)首次提出树立大林业观概念,指出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林业的生态功能,特别是调节气候、涵养水分、固碳、生态安全功能等相对于经济功能更加突出,要跳出林业,重新审视林业在农林牧副渔中的地位。

(三)访谈“绿色化新在哪里”(中国环境报2015-4-7)提出绿色化是经济新常态的方向、目标,也是状态、结果、评价的标准,绿色化是一种引领,它决定着其他四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四)专著《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 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2013年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2014第二版),是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第一次系统阐述实现中国梦的力,作书中提出了“绿色化”概念。作为国内从美丽中国视角解析实现中国梦的第一本力作,前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国家林业局赵树丛局长、国家环保部潘岳副部长分别为本书作序,杜祥琬院士、尹伟伦院士、冯之浚参事、刘燕华参事等向广大读者推荐此书。本书2013年6月第一版印10000册、2014年5月第二版印11000册均脱销,成为领导干部和管理者、大学生喜爱阅读的书目。2013年获得北京新闻出版“三个一百”奖。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2014-12-10在《中国绿色时报》亲自撰文推介本书,建议全国林业系统干部职工阅读此书。深圳大鹏区委书记王京东向《南方都市报》(2014-11-6)推荐本书。2014-12-13央视《发现之旅》频道专访了本书作者及写作过程。国家林业局党校(2013)、湖南省委党校(2015)列为干部培训读本;新疆区政协“洁净新疆行动”(2015)列为全区干部读本。

(五)参与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制定,成果被吸收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和实施中;2009年主持科技部《科技特派员创新机制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获回良玉副总理批示;主持国家林业局重大调研课题提出的“大林业观”观念得到国家林业局党组肯定,研究报告2012年通过《决策咨询》上报国务院。

(六)2011年担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以来,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以“中国绿色发展与创新”为主题举办3次国际论坛(日本2011、美国2012、新加坡2013),国内论坛数次。积极开展科技发明成果转化活动,2014年11月以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名义组织了新型无害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艺科技成果鉴定会,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刘鸿亮院士担任鉴定组长,微生物快速发酵技术拥有7项国家发明专利,已达国内先进水平。已在贵州、四川、山西展开前期立项审查。以学会名义2014-11在河北平泉县(国家级贫困县)开展了生态共生农村脱贫项目启动仪式,通过智力、技术、资金引入实现三年脱贫。开展了廊坊美丽乡村建设前期考察论证工作,拟引进资金在安次区左奕村进行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

  • 追问技术悲观主义

  • 探究可持续发展理念

  • 理解科技创新

  • 发展中的工程哲学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其他

自技术出现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摆脱愚昧、贫穷和落后的重要手段,它是人类与大自然斗争中的不可或缺的方式。但是对于技术的批判和否定的声音也此消彼长,并且,便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于技术的恐慌和不安也与日俱增,这导致了20世纪技术悲观主义的思潮的兴起。赵建军教授的这一系列文章主要针对技术悲观主义的三类问题做了系统的探究:1、存在技术悲观主义么?2、技术悲观主义何以存在?3、技术悲观主义有价值么?此外,对于技术悲观主义的梳理一直是技术哲学理论研究视野中的盲点,此系列文章是第一次全面的整理了其本质、划界标准、产生背景以及价值功能。

评技术悲观主义 《科学管理研究》 1990年 3期 赵建军
试论老庄及卢梭的技术观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1年01期 赵建军
技术悲观主义思潮辨析 《华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03期 赵建军
技术哲学的历史演进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02期 赵建军
从“人—技术—自然”的关系看技术的实质 《科学技术与辩证》 1988年 3期 赵建军
追问技术悲观主义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年04期 赵建军
技术理性批判与人类未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03期 赵建军
技术本质特性的批判性阐释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年03期 赵建军
技术理性批判与技术悲观主义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1年02期 赵建军 修涛
技术理性:反思与批判的意蕴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1) 赵建军
技术“走向”悲观的文化审视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2(01) 赵建军
技术悲观主义的价值功能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赵建军
技术理性的现代展现及其未来命运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年10期 赵建军
技术悲观主义思潮的当代解读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4年 3期 赵建军
技术社会学研究的创新之作——评《解析技术:“技术-社会-文化”的互动》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 4月 赵建军 马会端
技术理性化的反思与超越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年12期 赵建军 曹欢荣
超越“技术理性批判” 《哲学研究》 2006年05期 赵建军
技术理性的合理性考量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年 3期 赵建军
技术理性化的人文考量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 4期 赵建军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经过了30年左右的反思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已经被世界众多国家所接受和认可,并且,人们从这一理念中看到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希望。但是,由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在否定传统发展理念的前提下提出的,其具有鲜明的反传统性和后现代性,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阻碍。赵建军教授的这一系列文章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深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的特性和内涵,分析该理论与现实的两难抉择,并且,从技术理性批判的角度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前提。

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背景透视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9年 1月 赵建军
知识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回应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9年03期 赵建军
观念更新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技术经济》 2000年10期 赵建军 张黎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两难抉择及未来路径 《中国科技论坛》 2002(0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两难抉择及未来路径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2(03)
可持续发展的后现代性特征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 3期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哲学认识维度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年 12月
可持续发展中代内公平的必要性和稀有性 《理论研究》 2008年 2月 杨成湘 赵建军
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年 3期 赵建军 毛明芳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跨越式的发展都引起了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国家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依靠科技实力的较量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创新一词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什么是创新、如何理解创新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以及在我国的经济形势之下如何正确的认识、科学的把握创新对于我国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0年02期 赵建军
为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创造新环境 《科技日报》 2001/5/4 赵建军
从创新时代高度把握第一生产力 《理论前沿》 2004年 2月 赵建军
世界新科技革命与自主创新 《理论视野》 2006年 6月 赵建军
我国科技创新任重道远 《理论视野》 2008年 9月 马润林 赵建军
用创新文化引领时代的创新 《创新科技》 2012年09期 赵建军
探讨创新的三种精神境界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1年 7月 赵建军
科技革命,撬动全球 《时事报告》 2012年08期 赵建军

一项工程 ,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 、社会价值 、艺术价值,不仅要考虑其眼前的价值,还要考虑其长远的价值 、历史价值,而这些都关系到人的发展观问题 。因此,研究工程哲学是很有必要的,同事需要工程界和哲学界共同努力开 拓创新 ,开创工程哲学研究的新局面。

工程界与哲学界联盟,大力推进工程哲学发展 《哲学研究》 2004年09期 赵建军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将成立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04年00期 赵建军
“工程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研讨会综述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年05期 赵建军
“工程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研讨会暨第一届全国工程哲学年会综述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05年00期 赵建军
发展中的工程哲学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05年 1期 赵建军
关注工程与工程哲学 《理论视野》 2005年04期 赵建军
工程的环境价值与人文价值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年 5期 赵建军、丁太顺
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的比较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2年 4期 赵建军、吴保来、卢艳玲
[低碳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也呈现加剧趋势,成为制约社会经济 发展的“瓶颈”。中央政府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 “十七大”则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并将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的长远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正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要求我们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赵建军教授的这一系列文章具体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蕴涵丰富文化、道德、意识和价值等内容。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理论视野》》(2007年 7月)(赵建军)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价值选择《理论视野》(2007年12期)(赵建军)
构建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理论前沿》(2007年07期)(赵建军)
节能减排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学习时报》(2007/7/16)(赵建军)
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的要求《学习时报》(2007/8/7)(赵建军)
节能减排问责省级官员《学习时报》(2007/9/3)(赵建军)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学习时报》(2007/10/22)(赵建军)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2/1)(钱俊生 赵建军)
生态文明的理论品质及其实践方式《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 5期)(赵建军)
生态文明与贵州的又好又快发展《当代贵州》(2008年 10期)(赵建军)
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的要求《光明日报》(2007/8/7)(赵建军)
生态文明建设刍议《中国文化报》(2008/7/5)(赵建军)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中国文化报》(2008/12/31)(赵建军 孙艳新)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全球化·人的发展》(2009)(赵建军)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2))(赵建军 郝栋 董津)
论生态文明理论的时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04期)(赵建军)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光明日报》(2012/12/25)(赵建军)
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2))(赵建军)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01))(赵建军)
人与自然和谐的演变轨迹及原因《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04))(赵建军 吴保来 卢艳玲)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大林业观建设《中国绿色时报》(2013-01-31 (001))(赵建军、郝栋)
让城镇化与生态文明交融共生《中国纪检监察报》()(赵建军)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路径探索——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 1月)(赵建军)
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3年 1期)(赵建军)
吉祥草原——把绿色洒满人间《学习时报》()(许冬梅 赵建军)
“新常态”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解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12))(赵建军)
最严格的制度 最严密的法治《光明日报.》(2013-12-02 (002))(赵建军)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世代工程《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12-23 (004))(赵建军)
西方国家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学习时报》(2007/2/12)(赵建军)
现代科技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发展战略《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赵建军)
我国推进战略环评的困境与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10期)(赵建军 胡长春)
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与发展——“环境问题和环境哲学”国际研讨会综述《理论前沿》(2005年01期)(赵建军)
“环境问题和环境哲学”国际研讨会在昆明举行《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 1月)(赵建军)
[低碳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构建需要技术创新作为基础 ,需要技术范式的低碳化转型与构建。这一系列文章从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思维原则出发, 对现代技术范式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论述了现代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分析了现代技术的反生态性及其在发展模式、目标实现 、价值观、技术累积效应上的缺陷, 并研究了如何使技术范式的低碳化来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新跨越》 2009年05期
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探索 《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 赵建军 郝栋
中国城市化中技术范式的低碳转化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 2010 赵建军 郝栋 卢艳玲
低碳技术范式与生态文明建构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5期 赵建军 郝栋
传统文化“和”对低碳经济创新的新启示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 2期 吴江华 赵建军
低碳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必由之路 《辽宁日报》 2014-01-28 赵建军
绿色浪潮下的低碳技术与新能源革命 《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5 新兴绿色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投融资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15 赵建军 杨博
[绿色发展]

绿色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青山常在、 清水长流、 空气常新是绿色化的基本体现,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就是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

中国绿色发展浅析 《第七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1 赵建军、卢艳玲
论绿色发展对公民环境伦理教育的诉求 《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2011 卢艳玲、赵建军
中国绿色发展中的个人价值及行为体现 《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2011 吴保来、赵建军
中国绿色发展道路探究 《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2011 郝栋、赵建军
推进中国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及路径 《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2011 赵建军、杨发庭
绿色发展视域下的工程伦理构建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 4期 赵建军、郝栋
中国实施绿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八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2 赵建军
人与自然的和解:“绿色发展”的价值观审视 《哲学研究》 2012年09期 赵建军
探索中国式绿色发展之路——评王治河、樊美筠博士的《第二次启蒙》 《唐都学刊》 2013(01) 刘志礼、赵建军
中国实施“绿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01) 赵建军
绿色发展与企业转型的创新模式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 2013/5/25 赵建军
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 《河北科技人文高层论坛论文报告专辑》 2014 赵建军
“绿色化”的新含义 《时事(高中)》 2014年06期 赵建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12) 赵建军、杨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体现 《浙江日报》 2015-09-23 (014) 赵建军
绿色化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标志 《新重庆 2015年07期》 赵建军
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保护山水林田湖[ 《中国环境报》 2016-01-08 (002) 赵建军、薄海
“两山论”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石 《中国环境报》 2016-02-02 (003) 赵建军、杨博
绿色制造:未来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学习时报》 2016/3/31 赵建军 、杨博
湖州在绿色发展中先行 《学习时报》 2016/4/4 赵建军; 郑琦; 马丽; 郭兆晖
论以公民环境教育促进绿色发展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03期 卢艳玲、赵建军
生产方式绿色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科技论坛》 2016,12 杨博、赵建军
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县域绿色产业崛起 《理论视野》 2016,06 赵建军、胡春立
十三五我国绿色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生态文明》 2015.03 赵建军、胡春立
创造的逻辑 《发明与革新》 1986年第四期 赵建军
人的精神需要是科学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自然辩证法报》 1988年 赵建军
“人-技术-自然”相互作用的机制 《自然杂志》 1989年 赵建军
论自然界的三种循环 《自然杂志》 1989年 赵建军
技术悲观主义的特征和实质 《中国工程师》 1990年第1期 赵建军
生态意识及其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2 赵建军
论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基本原则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03期 牛爱芳; 赵建军
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的当代形态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9年09期 赵建军
李约瑟问题的内涵与我们应有的理论视野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0年03期 赵建军、周峰
科技伦理——走向哲学探究的视野 《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04期 赵建军
从古代东西方科学传统的差异看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的必然性——李约瑟问题的再思考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0年03期 赵建军
从诺贝尔奖看经济学研究的人文化趋势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02) 赵建军、邬晓燕
港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刍议 《科技与管理》 2002(02) 瞿群臻、赵建军
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的最终指归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邬晓燕、赵建军
我国风险投资基金模式刍议 《龙岩师专学报》 2002(05) 瞿群臻、赵建军
虚拟实践中的主体性境遇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05) 赵建军 代峰 邬晓燕
保持两大战略协调发展的必要张力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赵建军
由高校学术腐败引发的深层思考[A]. 《2002福建省科技界科学道德研讨会交流材料[C].》 2002 赵建军、邬晓燕
历史的逻辑理性——科学哲学理性的未来转向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年12期 赵建军、曹欢荣
“互联网+”与“+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体两面 《理论动态》 2016,06 赵建军;薄海
意大利现代体制的考察及思考 《理论动态》 2008.2.20; 赵建军
  • 制作:中国文化交流网
  • 赵建军网络学术中心
  • 版权声明:中国文化交流网原创策划,转载或报道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