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互联网+文化”创新型服务平台  国声智库

柯银斌 简介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兼任察哈尔学会创会秘书长、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智库理论与实践》编委,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欧盟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国际专门委员会委员。

10年的智库经营管理与研究工作经验,曾担任企业智库智博综合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创会秘书长。目前正在从事智库战略与运营研究、中外智库案例研究工作。

15年的企业战略与跨国公司研究与企业高管实践,担任过上市公司执行董事与战略顾问,发表著作《企业多元化经营》《中国企业评论:战略与实践》《冠军之道:利基战略的设计与实施》《中外企业跨国战略与管理比较》《中国企业跨国并购10大案例》等9部,在《管理世界》《经济科学》《科研管理》《北大商业评论》《中欧商业评论》等发表文章150多篇。

2010年2016年4月,从事公共外交研究与推广工作,合作编写《公共外交概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公共外交》《城市外交:中国实践与外国经验》,在《中欧商业评论》《南方日报》《澎湃新闻》中国网等媒体发表文章20多篇。

主要研究领域:智库战略与运营、跨国公司与公共外交、共同现代化理论等。




  • 智库研究与管理
  • 企业研究·咨询·培训
  • 企业经营与管理
  • 杂志刊物编辑
  • 教师·律师·讲学

受邀为不同类型的企业、知名学府、政府部门做过多次大型演讲及授课。 受邀在全国各地主持多种主题研讨会,全国学员近2万人。

中国知名的企业战略研究学者之一,拥有丰富的企业战略研究、培训、咨询经验,尤其在美国企业战略理论与中国企业实践相结合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思想。

致力于中国企业和华人跨国公司战略问题的理论与案例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多元化经营、华人跨国公司、中国企业战略与实践、利基战略、中国冠军企业等,发表论文和文章近百篇,主要战略研究著作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理论探索与案例研究》(1996年)、《中国企业评论:战略与实践》(1999年)、《企业多元化经营》(1999年)、《华人跨国公司成长论》(2001年)、《冠军之道:利基战略设计与实施》和《中国企业冠军之道》。

接受过多家媒体专访并报道,出席全国各种论坛嘉宾以及电视对话节目嘉宾。

战略、领导力研究专家,参与不同类型企业集团的战略、财务、人力咨询。担任过上百家企业的顾问。

多年来曾为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和行业品牌公司提供过专业培训与管理咨询。

【社会智库、企业智库的研究、培训和咨询】

柯银斌拥有10年的企业智库和社会智库的管理和研究工作经历。1988年在广州软科学研究所从事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调研工作;1989年至1990年,担任企业智库----智博综合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1998年,担任政府智库----北京决策咨询中心研究人员;2010年至2016年4月,担任中国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兼高级研究员。

2016年8月,开始担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专家委员会委员。

目前,正在从事智库战略与经营的案例研究工作。2016年10月将发表《外国智库国际化案例》,2017年将发表《中外企业智库案例研究》。

可为中国社会智库、企业智库提供建设方案设计、成功经验总结及培训咨询服务。

【基于中国企业实践的案例与理论研究】

柯银斌及合作者的企业研究论著,在引进消化吸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更加重视中国企业实践的案例研究(进入企业现场进行访谈、座谈、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

曾在中国民营企业、香港上市公司担任管理工作10年,在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担任专职研究员工作3年。他们提出了“后发型跨国公司”“亚核心能力”“归核化”“利基战略”“冠军企业”“学习式并购”等新概念和理论。主要著作有:1996年《中国企业跨国经营》,1999年《企业多元化经营》和《中国企业评论----战略与实践》,2001年《华人跨国公司成长论》,2006年《冠军之道----利基战略设计与实施》,2008年《冠军商道:中国冠军企业为什么赢》,2009年《中外跨国战略与管理比较》(商务部跨国经营人才培训教材)和《海外华人跨国公司成长新阶段》,2010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10大案例》等。

中国权威学者和著名企业家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中国老一代战略专家、南京大学周三多教授在《战略管理思想史》一书中,称康荣平、柯银斌等人为“新一代的中国战略管理学者”的代表,开始从传播西方战略理论继而研究中国的战略实践,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战略理论框架。并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康荣平柯银斌两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周三多教授评价说:他们对中国企业战略研究的重要贡献体现在对中国著名企业的战略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提炼,对中国企业的成长、竞争以及国际化经营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做了较高层次的总结,给我们一个十分清晰的中国企业战略思路。可以说,康荣平、柯银斌是在脚踏实地地寻找中国本土化的战略理论。他们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来自对企业实践的总结与提炼,内容丰富而且有现实生活作为依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学术委员会主任马浩教授在《冠军之道----利基战略设计与实施》一书序言中对利基战略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从选择根据地,到打造独特能力,实现全球领先,再辟新的根据地。作者无疑抓住了利基战略的要害,为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根基。”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在《企业多元化经营》一书序言中写道:“企业理论需要‘中国造’。……没有系统的适合自己国情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很难设想能涌现出若干在国际上叫得响的中国企业。读完《企业多元化经营》一书,与其他企业经营管理书籍相比,我感觉,这两位作者正在从事企业理论‘中国造’的探索性工作:该书虽然总体框架上仍然是以西方企业理论为基础,但在诸多方面有自己的创新之处。”

柯银斌自创了一套企业案例研究方法,可为中国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提出企业战略、跨国经营与跨国并购的案例调查与理论提升研究服务。

【研究性和定制式的企业培训与咨询】

柯银斌及其合作者的企业培训与咨询工作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内容主要来源于他们自身的基于中国企业实践的研究成果,决不照抄照搬别人的讲课内容;二是根据培训与咨询对象的需求,定制培训课程,提供量身打造的咨询方案。

曾为中国化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电建集团、中海油集团、一汽集团、美的集团、远东控股集团等大型企业提供企业内部培训服务;在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河海大学商学院、四川省委党校、美国肯尼迪大学等为EMBA学员授课;担任北京三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3年期间,为双鹤药业、洛阳市商业银行、上海特能公司提供战略咨询服务。

【柯银斌可提供以下培训课程】

(1)面向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利基战略:中国企业的单项冠军之道》和《中外单项冠军企业的成功法则》;

(2)面向大型企业管理者的《中国企业跨国成长战略》和《跨国并购的“生死线”与成功法则》《中国新型智库的战略定位与运营模式》《跨国公司与公共外交》;

(3)面向EMBA和EDP学员的《中国企业海外利益保护》和《企业非市场战略与能力》;

(4)面向特定企业管理者的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创新定制课程;

(5)面向省市外事、友协等涉外部门的《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中国地方公共外交实践》等。

积10多年的企业实践经验和10多年的理论研究功底,柯银斌的系列课程将为你展现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中国企业案例为主,切合中国企业的现实需求。你不仅能够了解企业战略思想的精华,而且能够掌握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方法。

柯银斌研究成果目录

(1985年----2016年9月)

一、著作 【1、专著(10部,合著9部,独著1部) 2、编著(五部)】

二、研究报告【33篇】

三、咨询报告【6篇】

四、学术论文 【1、期刊论文 124篇 2、著作论文 29篇】

五、报刊文章 【39篇】

键盘→←键支持翻页

1

10

《冠军商道:中国冠军企业为什么赢》

“只要你想当冠军,你就能找到成为冠军的机会”,这句话也许有点惊世骇俗,但中国现有冠军企业的商道证明了它,而且未来冠军企业的实践仍然会证实它。《冠军商道:中国冠军企业为什么赢》通过对众多领域的冠军企业进行研究、挖掘,全面深刻地论述了这些冠军企业的成长之道。冠军之所以成为冠军,一定会有它的理由。《冠军商道:中国冠军企业为什么赢》对目前各种类型的冠军企业,从企业战略、学习能力、创新体系、企业文化、企业目标、成长模型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剖析了它们的行为模式和经营理念。在此基础上,《冠军商道:中国冠军企业为什么赢》进一步提炼了若干有益的成功经验和法则。

作 者 柯银斌 王淳锋

出版日期 2008年5月1日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2

10

《冠军之道:利基战略设计与实施》

想当冠军的企业,才是好企业,持久当冠军的企业,才是真正成功的企业。那么,如何才能让企业持久当冠军呢?关键就在于如何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本书系统地阐述的就是这一企业生死攸关的问题。书本告诉我们,其核心思想就是避实就虚、局部优势、差别化,在自己涉足的领域中做大、做强、做精、做专、做深、做透、做绝。

以中国乃至全球单项冠军为目标,既是中国成长型企业的新追求,又是全球竞争环境中。中国企业的现实选择。

作 者 康荣平,柯银斌,许惠龙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9-1

3

10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10大案例》

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以“研究中国企业的创新案例,记述中国企业的奋斗历史,总结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和传播中国企业的商业智慧”为己任,忠实履行历史赋予的企业创新的研究者、企业历史的记述者和管理思想的总结者的使命。

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以创新的院企“双赢”合作新模式,提供项目、基地、联盟、捐赠和战略等多种途径的合作,共同营造企业研究与企业实践的互动服务平台、中国企业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推广平台和中外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交流合作平台,进而不断提升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水平、提炼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提高中国企业的领导和管理能力,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的基于中国企业实践的综合性、国际性和权威性的研究机构。

作 者 何志毅, 柯银斌等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

4

10

《海外华人跨国公司成长新阶段》

《海外华人跨国公司成长新阶段》是中国企业管理实务与案例系列之一。

无论是联想并购lBM的PC业务,还是海尔在海外建厂推出自主品牌,中国的优秀企业都在探索如何成长为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是典型的后来者:欧美企业是第一波,日韩企业是第二波,中国和印度企业是第三波。向先行者学习。是后来者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企业非常重视向欧美跨国公司学习,比较重视向日韩跨国公司学习,但忽视了一个最为合适的学习对象——海外华人跨国公司。

本书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海外华人跨国公司在新阶段(2001年至今)的成长与战略的专著。它以152家海外华人跨国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调查与统计方法描述海外华人跨国公司在新阶段的新变化与新特点:将特定类型(利基型、贸易先导型、研发型和天生型)企业进行归纳与分析,揭示同类企业的成功共性和不同类企业的差异;运用典型企业案例加以说明:全球防毒软件和安全防护冠军企业——趋势科技,全球最大的快餐业华人跨国公司——快乐蜂。新生代企业家的创业企业——金鹰国际,贸易先导型跨国公司的典型——德国飞马。以及自主创新的典型企业——软脑公司。此外,还专门探讨了海外华人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多层次关系问题。因此。本书不仅是中国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必读之作,而且对中国各级政府官员亦有其参考价值。

作者:康荣平 等著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9月

5

10

《中外企业跨国战略与管理比较》

《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教材系列丛书:中外企业跨国战略与管理比较》是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教材系列丛书。

由商务部跨过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教材编写组编写的《中外企业跨国战略与管理比较》阐述了外国跨国公司先行者们的实践以及基于这些实践形成的跨国公司理论;介绍了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密切相关的理论和案例和中国跨国公司先行者们的实践以及基于这些实践总结的跨国成长战略。

作者:商务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教材组著

出版社:中国商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3-01

6

10

《华人跨国公司成长论》

本书从华人角度,主要探讨华人企业集团中的跨国经营问题,并将跨国公司的研究具体化,重点探讨华人跨国公司的成长模式问题。

所谓“华人跨国公司”,是指由华人通过股权或管理实现控制的企业。这样的公司生产和经营的活动都超越了本国范围,并且可能在国外拥有生产性或研究设计性的机构。而我们孰知的“华商”,则是指经商办企业的具有中国血统的华人,他们可能是华裔、华侨、港、澳、台以及大陆地区的商人。近现代华商在海外的奋斗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他们,和他们辛勤付出的事业,是反映近现代中国的又一面镜子。

作者:康荣平,柯银斌 编

出版社:国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年9月

7

10

《中国企业评论:战略与实践》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企业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对结构调整、市场开发和WTO等冲击, 中国企业必须寻找适当的战略与策略,否则就难于避免被淘汰出局的危险。然而,由于中国企业曾经长期处于“无战略”状态,理论界对此尚停留在翻译、评介阶 段,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并且有所创新的论著。这种状况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成长的严重障碍。

作者:康荣平、柯银斌等合著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10

8

10

《柯银斌文集》

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语言使读者乐于接受;说服能力强,能够有效打动观众;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便于学员系统提高;互动、以读者为中心的方式利于读者成长;突出实战、实用性强、能有效提升学员能力. 无与伦比的认真态度能够赢得读者的尊重。

出版社: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年

9

10

《企业多元化经营》

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比较研究很有现实意义,对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有很大借鉴作用。 美国:先垂直结合再多元化发展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美国企业逐渐“把大规模生产过程与大规模分配过程结合于一个单一的公司之内”,也就是说主要是通过垂直结合的方式完成。例如,1917年美国最大的278家公司有90%是经由垂直结合形成的。据初步分析,上述278家公司中超过90%属于单一产品型,只有7%左右为主导产品型。

作者:康荣平、柯银斌合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年

10

10

《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近年来伴随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己成为受世界瞩目的新兴的对“走出去”步伐加快。尽管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在近10年出现了很大的飞跃,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外投资存量还是很低的。

伴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不仅作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也将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总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中国企业必经之路,大体经过了由出口贸易→贸易与投资并存→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随着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开始全面实现与国际经济接轨,我国企业将进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作者:康荣平、柯银斌合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年

点击箭头可翻页

  • 1
  • 2
  • 3
  • 4
    研究
    报告
    咨询
    报告
    学术
    论文
    报刊
    文章

2016年:

察哈尔学会等《妇女公共外交:中外探索与实践》,主持人。

察哈尔学会《扬州:公共外交助推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建设》,主持人/执笔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如何提升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形象》,主持人/执笔人。

丝绸之路城市研究院《潜力、动力、活力:中欧健康产业合作》,主持人/执笔人。

2015年:

察哈尔学会《私营安保公司:中国海外安全的供给侧改革》,主持人。

察哈尔学会《“共同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第二版),主持人/执笔人。

察哈尔学会《“共同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主持人/执笔人。

察哈尔学会《舌尖上的公共外交——扬州美食文化的国际传播》,主持人。

察哈尔学会《温商公共外交案例研究》,主持人。

察哈尔学会《“一带一路”是共同现代化的创新实践》,主持人/执笔人。

2014年:

察哈尔学会《扬州:以运河文化扎实推进城市外交》,主持人。

察哈尔学会等《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主要研究人员。

2013年:

察哈尔学会《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扬州模式”》,主持人。

察哈尔学会《地方公共外交工作分析评估报告》,主持人。

察哈尔学会等《中外媒体“中国梦”报道分析报告》,主要研究人员。

察哈尔学会等《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主要研究人员。

2009年:

中国蓝星集团公司《大型跨国化工企业基于信息化的管理提升》,北京三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主要执笔人。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双元创新实现军企转型》,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要执笔人。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蓝星夏令营:夏令营的创新落实与企业文化的代际传承》,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要执笔人。

2008年: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人跨国公司的新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要执笔人。

商务部商业改革司《外资、并购对中国零售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要执笔人。

中国移动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东移动的战略创新》,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要执笔人。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蓝星成长的战略逻辑》,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要执笔人。

南方测绘集团《南方测绘的成长战略》,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要执笔人。

2006年:

北京三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跨国经营战略》,主要执行人和报告执笔人。

北京三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利基战略:全球单项冠军的成功之道》,主要执行人和报告执笔人。

1990年:

大连智博综合研究所《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时机》,参与人。

大连智博综合研究所《国际软件市场分析与开发策略研究》,主持人。

大连智博综合研究所《中国际软件市场调查与分析报告》,主持人。

1988年:

《辽宁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辽宁省社会科学院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发展研究所,主报告及附件(2)执笔人。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会《技术引进战略研究》,辽宁省社会科学院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发展研究所,主要研究人员。

广州东华实业公司、广州电冰箱压缩机厂、广州梅山实业总公司等7家企业《企业文化调查与规划报告》,广州软科学公司,主要研究人员。

2008年:

《上海特能市场推广有限公司总体战略纲要》,北京三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主要执行人和报告执笔人。

2005年:

《洛阳市商业银行2006—2010五年规划及发展战略》,北京三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主要执行人和报告执笔人。

《二次创业,努力成为中国大众品牌药的领先者----双鹤药业总体战略纲要》,北京三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主要执行人和报告执笔人。

《双鹤药业企业理念咨询报告》,北京三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主要执行人和报告执笔人。

《双鹤药业情报能力开发纲要》,北京三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主要执行人和报告执笔人。

《双鹤药业大输液业务重组与战略咨询报告》,北京三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主要执行人和报告执笔人。

期刊论文

2016年:

新闻发言人的公共外交素养——专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庆,《公共外交季刊》2016年春季号(总第25期)。

中国新型智库的战略定位与运营模式,《智库理论与实践》第一卷第四期。

2015年:

中国音乐跨国合作,全球展现“时尚中国”——专访音乐家萨顶顶,《公共外交季刊》2015年冬季号(总第24期)。

让佛教成为全球信仰 ——专访六祖寺方丈释大愿法师,《公共外交季刊》2015年秋季号(总第23期)。

韩国佛教国际交流的影响力——专访韩国佛教太古宗总务院长岛山法师,《公共外交季刊》2015年春季号(总第21期)。

2014年:

亲历韩国议会外交与地方外交——专访韩国京畿道知事南景弼,《公共外交季刊》2014年冬季号(总第20期)。

大运河申遗助力扬州城市外交——专访扬州公共外交协会会长洪锦华,《公共外交季刊》2014年秋季号(总第19期)。

和平学视野下的公共外交——访“和平学之父”约翰·加尔通教授,《公共外交季刊》2014年夏季号(总第18期)。

大力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公共外交,《华闻周刊》2014年1月15日。

2013年:

借助公共外交,参与全球治理——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教授,《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冬季号(总第16期)。

开发历史名人资源,推进地方公共外交——专访扬州市政协主席洪锦华,《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秋季号(总第15期)。

公共外交中实践者、研究者与传播者的关系,《国际交流》2013年第三期。

京剧外交的三种形式:交流、沟通与创新——专访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夏季号(总第14期)。

试论青年之于公共外交的战略意义,《青少年研究》2013年3月。

文化艺术交流 需要用国际通用语言和标准——专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教授,《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春季号(总第13期)。

2012年:

公共外交重在实效——专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吕凤鼎大使,《公共外交季刊》2012年秋季号(总第11期)。

提升国内公众的公共外交能力,《世界知识》2012年第8期。

SK集团“三维”公共外交,《中欧商业评论》2012年四月号。

公共外交:企业新课题,《中欧商业评论》2012年四月号。

民间智库察哈尔学会的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2第3期。

中国企业跨国研发联盟初探,《经济与管理战略研究》2012年第3期。

用艺术向世界表达中国——专访全国政协常委、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公共外交季刊》2012年春季号(总第9期)。

企业公共外交的问题与对策,《对外传播》(增刊)2012年02月15日。

2011年:

佛教国际交流与公共外交——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公共外交季刊》2011年冬季号(总第8期)。

超象艺术与公共外交——专访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画家王林旭,《公共外交季刊》2011年秋季号(总第7期)。

艺术交流在公共外交中的独特优势——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国际知名雕塑家吴为山,《公共外交季刊》2011年夏季号(总第6期)。

中国企业海外研发的功能与定位,《经济界》2011年第6期。

心灵沟通是公共外交的最高境界——专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袁明教授,《公共外交季刊》2011年春季号(总第5期)。

2010年:

21世纪论坛:政协公共外交的大舞台----专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王胜洪,《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秋季号(总第3期)。

世博会机缘与公共外交功能----专访前驻法大使赵进军,《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夏季号(总第2期)。

The fundamentals-based strategy: the dominant strategy for Chinese firms in a new era, Int. J. Business and Systems Research, Vol. 4, Nos. 5/6, 2010, pp565~577.

企业创新资源的全球获取,《经济界》2010第6期。

三一重工:战略指导下的的三位一体创新,《企业管理》2010年第4期。

跨国并购的10条“生死线”,《中欧商业评论》2010年4月。

企际关系:新组织与新战略的“交集”,《中欧商业评论》2010年4月。

《中国力》:为中国在现代世界重新定位,《公共外交通讯》2010年春季号(创刊号)。

中联重科:弱势并购,《商业价值》2010年3月第3期。

蛇吞象”如何避免消化不良----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德国科堡公司,《北大商业评论》2010年2月。

大道远行----中国化工集团战略文化案例研究,《电力管理探索》2010年02期。

2009年

振华港机的C模式创新,《中欧商业评论》2009年十二月。

战略不可忽视市场特性,《中欧商业评论》2009年十二月。

海外并购,越“近”越好,《北大商业评论》2009年10月。

任建新的战略思维演进,《中欧商业评论》2009年九月。

蓝星夏令营:人才战略从娃娃抓起,《北大商业评论》2009年7月。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firms,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Vol.26, No.1, Mar. 2009, pp141-162.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成长战略初探,《经济界》2009第3期。

学习式创新:中国企业现代化的主题,《中欧商业评论》2009年五月。

企业民族性的经典运用,《北大商业评论》2009年3月。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总部,《电力管理探索》2009年第3期。

“和而不同”任建新,《电力管理探索》2009年第2期。

嵌入 蚕食 承接 抢先----中国企业的跨国成长,《电力管理探索》2009年第2期。

2008年:

快乐蜂:华人快餐国际化,《北大商业评论》2008第11期。

中国化工集团:跨国人才的历练、借用和融合,《北大商业评论》2008第11期。

跃进 渐进 并进----中国企业跨国经营30年,《北大商业评论》2008年第9期。

海尔“高”在哪里?《北大商业评论》2008年第9期。

募资为何优先用于住宅重建,《北大商业评论》2008年第7期。

战略为本,成在能力----中国化工集团跨国并购之道,《北大商业评论》2008第5期。

贸易先导型华人跨国公司初探,《经济界》2008第4期。

Understanding the growth models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Int. J. Chinese Culture and Management, Vol. 1, No. 4, 2008,pp 451~478.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的多重战略创新,《北大商业评论》2008年第3期。

中国化工集团的自主创新实践,《北大商业评论》2008年第3期。

抢先战略:后发先至的秘密,《北大商业评论》2008第2期。

中国企业如何拥有自己的“智囊”,《北大商业评论》2008年第2期。

2007年:

QQ与MSN的强弱辩证法,《北大商业评论》2007年第12期。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总部?《北大商业评论》2007年第10期。

飞跃:全球缝制设备冠军制造商,《案例。》第六辑,浙江人民出版社。

好孩子:全球童车冠军制造者,《案例。》第五揖,浙江人民出版社。

永安半世,《管理学家》2007第8期。

对外出售,还是传承,《北大商业评论》2007年第9期。

先行者、整合者、主导者----蓝星成长的战略逻辑,《北大商业评论》2007年第9期。

多面出击,还是走出去,《北大商业评论》2007年第8期。

挑战者的成功战略,《销售与管理》2007第8期。

利基战略:中国企业成长模式探索,《经济界》2007第6期。

中国企业是什么,《管理学家》2007年第6期。

你要做什么样的冠军,《管理学家》2007年第6期。

冠军企业的多元化战略,《管理学家》2007年第6期。

成长为冠军企业的“123”,《中外管理》2007年第5期。

2006年:

蓝海战略带来的迷失,《首席财务官》2006年12月号。

单项冠军企业的利基之道,《新经济导刊》2006年11月5日第21期。

利基战略及其实践,《中国商品》2006年11月。

单项冠军的创新之道,《新经济导刊》2006年10月20日第20期。

OEM:后发企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经济界》2006第3期。

利基之后,《北大商业评论》2006第9期。

中小企业:利基战略助你掘金,《中外管理》2006年第9期。

利基战略:中国企业的适用战略,《管理学家》2006第10期。

2005年: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跨国并购,《经济界》2005年第3期。

中国企业向美国学习的六大障碍,《北大商业评论》2005第4期。

华人全球经理人阶层正在形成,《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第24期。

向先行者学习,《环球企业家》2005第7期。

中日企业海外扩张模式比较,《环球企业家》2005第8期。

海尔与松下:跨国扩张比较,《环球企业家》2005第9期。

中小企业如何整合国际资源,《环球企业家》2005第10期。

后发企业成长的战略地图,《北大商业评论》2005第10期。

2004年:

中国企业战略20年,《北大商业评论》2004年第6期。

中小企业:你找到“利基”了吗,《北大商业评论》2004年第4辑。

2002年:

华人跨国公司的成长模式,《管理世界》2002年第2期。

2001年:

格兰仕集团的成长、战略与核心能力,《管理世界》2001年第1期。

2000年:

中国企业核心能力剖析:海尔与长虹,《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3期。

1999年:

核心能力论在中国的应用,《科研管理》1999年9月第5期。

中國電子企業の盛衰:長虹と環宇,《中國經濟》(日文)1999年第2期。

1998年:

善美集团的跨国经营,《世界经济》1998年第8期。

企业跨国经营:中信、大同、创新科技,《经济管理》1998年第6期。

论后发展型跨国公司,《太平洋学报》1998年第1期。

1992年:

战后日本与中国技术引进比较,《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第1期。

台湾:技术引进的形态分析,《求是学刊》1992年第3期。

1991年:

战后日本技术引进,《科学学研究》1991年第4期。

1989年:

技术转移的类别与学科体系,《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1989年第7期。

技术能力的要素与结构,《科技管理咨询》1989年第7期。

论技术能力,《中国工程师》1989年第3期。

技术转移史与研究史,《阜新矿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1988年:

论技术引进形态,《经济科学》1988年第4期。

1987年:

系统与要素关系的再思考,《科学?辩证法?现代化》1987年第3期。

人才知识系统的要素与结构,《矿业高教研究》1987年第2期。

论国内技术转移,《科学管理研究》1987年第3期。

论工程师素质的总体结构,《工程师论坛》1987年第2期。

辽宁省生产力布局的立体网络结构模式,《当代经济》1987年第2期。

1986年:

软科学研究在决策中的作用,《科学管理研究》1986年第6期。

发展战略的要素,《经济社会发展》1986年第4期。

试论技术转移中的文化因素作用,《科学学与科技管理》1986年第8期。

科学评论初探,《科学学与科技管理》1986年第7期。

大连市经济发展战略初探,《当代经济》1986年第2期。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矿业高教研究》1986年第2期。

战略研究与战略情报,《地区发展战略研究》1986年第1期。

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交互作用的历史研究,《阜新矿业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

1985年:

方兴未艾的城市学,《自然信息》1985年第4期。

人才系统导论,《科学学与科技管理》1985年第11期。

(二)著作论文

2016年1月:

“‘一带一路’的本质是‘共同现代化’”,载《“一带一路”年度报告 从愿景到行动(2016)》(商务印书馆,赵磊主编)。

2016年1月:

“提升企业公共外交能力,化解非市场风险” ,载《“一带一路”年度报告 从愿景到行动(2016)》(商务印书馆,赵磊主编)。

2015年12月:

“‘一带一路’与共同现代化”,载《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对欧亚经济格局的影响》(经济管理出版社,杨柏主编)。

2013年2月:

“第八章 创新型企业国际研发战略联盟”,载《2012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年11月:

“第四章 中国跨国公司理论”,载《“走出去”战略与中国跨国公司崛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卢进勇编著)。

“第五章 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战略”,载《“走出去”战略与中国跨国公司崛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卢进勇编著)。

2011年12月:

“第七章 创新型企业海外研发机构建设”,载《2011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年12月:

“第七章 创新型企业的跨国成长”,载《2010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年12月:

“第四章 创新型企业案例”,载《2009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年3月:

“何爱辉与‘千叶松’的成长”,载《穷鬼翻身:千叶松涂料总裁何爱辉的成功传奇》(新华出版社,何爱辉、吴锦珠著)。

2008年9月:

“比亚迪的成功之路与未来隐忧”,载《全球化与市场开放中的中国企业案例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王巍主编)。

2008年8月:

“面对现实,站着说话----韩方明《站着说话》的三大企业主题”,载《说吧:[站着说话]评论汇集》(陆新之编,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7月:

“先发产业的后发国际化”,《北大案例经典》(中信出版社,何志毅编著)。

2008年7月:

“冠军企业的多元化”,《北大案例经典》(中信出版社,何志毅编著)。

2006年2月:

“中小企业----你找到‘利基’了吗”,载《伐谋 从理念到执行》(北京大学出版社,何志毅主编)。

“中国企业战略20年”,载《伐谋 从理念到执行》(北京大学出版社,何志毅主编)。

“华人跨国公司的成长”,载《2006跨国公司中国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王志乐主编)。

2005年:

“中国企业战略:实践、理论与展望”,载《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杜基尔主编)。

2005年:

“中国跨国公司的海外发展与战略”,载《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03/2004》。

2004年9月:

“中国大企业的海外战略”,载《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

2004年5月:

“中国跨国公司的理论探讨”,载《走向世界的中国跨国公司》(中国商业出版社,王志乐主编)。

2003年7月:

“华人跨国公司成长与家族因素”,《第七届世界华商大会纪念文献》,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

2001年1月:

“格兰仕:中国企业利基战略成功典型”,《世界华商经济年鉴1999--2000》。

1999年9月:

“中国电子企业的发展:长虹与环宇比较”,《世界华商经济年鉴1998/1999》,世界知识出版社。

“华昌公司:技术主导型的先锋”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1998/1999》,世界知识出版社。

“正大集团的多元化发展”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1998/1999》,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1年12月:

企业战略(辞条83条),《中国总工程师手册》,东北工学院出版社。

1990年12月:

技术能力学(辞条57条),《技术学辞典》,辽宁科技出版社。

1988年:

“科技体制改革的系统与思路”,《科技体制改革战略选择征文集》。

1987年:

“苏联与美国的国内技术转移体制比较”,《苏联东欧科技进步论文集》。

跨国并购忌“征服式”宜“学习式”,《环球时报》2016年5月30日。

“一带一路”是“共同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南方都市报》2015年5月25日。

中国智库如何实现公共外交功能,《澎湃新闻》 2015年2月12日。

济州论坛中的察哈尔声音,《济州周刊》2014年6月。

中国公共外交需要和平学,《南方日报》2014年04月17日。

中国城市外交的三大领域,《南方日报》2013年08月9日。

中国民间智库的战略思考,《南方日报》2013年07月12日。

地方公共外交的推进战略,《南方日报》2013年05月15日。

“我们”如何“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南方日报》2013年05月07日。

跨国并购交易的“海尔方式”,《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04月29日。

专业化培训是当务之急,《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31日。

并购的悖论,《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1月26日。

“美国化”: 万向并购成功的基础,《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2月15日。

创新号列车:中国如何驾驭,《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1月24日。

中国企业:学习式并购还是征服式并购,《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0月27日。

蓝星夏令营:夏令营的创新落实与企业文化的代际传承,《信息早报?化工专刊》,2009年7月7日。

百度“专注”真的很难,《中国联合商报》2007年2月12日。

土洋品牌的较量,《中国联合商报》2007年1月29日。

专注成就飞跃冠军,《中国联合商报》2007年1月22日。

冠军企业的力量,《中国联合商报》2007年1月15日。

“冠军型企业”的三大挑战,《中国联合商报》2007年1月8日。

“老字号”四项优势,《中国联合商报》2006年12月25日。

创新从“利基”起步,《中国联合商报》2006年12月18日。

厨柜行业的冠军之道,《中国联合商报》2006年12月4日。

从TCL看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中国企业报》2006年11月30日。

利基战略:中国企业的突破之路,经济观察报《CE0》2006年10月。

利基行动:从起点到目标,《周末画报》2006年10月7日。

创新,从利基战略起步,《周末画报》2006年9月30日。

利基战略适用中国企业,《中国企业报》2006年9月7日。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跨国并购,《中国企业报》2006年8月10日。

中国鞋闯世界-中国鞋企走出去情况独家调研,《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8月1 日。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功之路,《参考消息》2005年2月3日。

提高竞争能力是技术引进的最佳目标导向,《发展战略报》1988年5月19日。

信息人才三题,《北京科技报》1987年第1041期。

科学转移与科学发展,《北京科技报》1987年第935期。

变革不是简单的时序排列,《青年导报》1986年12月19日。

政治体制改革应从最高领导层做起,《世界经济导报》(署名石冰山)1986年7月28日。

战略研究应重视自身的战略问题,《发展战略报》1986年2月19日。

大连经济发展的“箭型”战略模式,《发展战略报》1985年6月29日。

  • 制作:中国文化交流网
  • 柯银斌网络学术中心
  • 版权声明:中国文化交流网原创策划,转载或报道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