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互联网+文化”创新型服务平台  国声智库
王芳闻网络文学馆
1

王芳闻网络文学馆

王芳闻,女,现居西安。研究生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西大学路遥文学院客座教授。曾任咸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理论讲师团团长,陕西省作家协会秘书长。现任陕西文学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陕西煤化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文化交流网副总编,中国文化交流杂志总编,中国文化交流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陕商文学创作研究室主任。

著有文学著作《黄土壮歌》、《天堂有只水鸟》、《千年雪》、《太阳雨》、《思想树》、《安吴商妇》、《旱水码头》、《秦商魂》等8部。

编注百万余字诗集《历代诗人咏咸阳》。

有数十篇作品获中省文学大奖。

>>>更多

王芳闻网络文学馆

  • 2013年小说《秋天的肖像》获陕西柳青文学创业奖二等奖。
  • 2011年出席中国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
  • 2010年10月报告文学《上善若水》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一等奖,全国人大蒋正华副委员长在人民大会堂为其颁奖;
  • 报告文学《嵯峨涛声》、《踏浪而歌》相继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一等奖。
  • 2009年10月曾参加由习近平副主席率领的中国百名作家代表团出席了德国法兰克福66届国际图书展;

【王芳闻网络文学馆】

【文学作品】

【作家访谈】

2014年陕西广播电台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访谈节目提纲

——王芳闻

一、身为秘书长和创联部主任、陕西文学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的工作情况:

我是2007年任省作协秘书长和创联部主任的,同时还兼任着《陕西文学界》的主编和陕西作家网的总编。2011年12月任陕西文学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秘书长在省作协主席团中是个承上启下的角色,说到底是两个字服务,对上:为主席团服务好,对下:为全省两千多名会员服务好。创联部是省作协的一个主要文学业务的处室,两块牌子,五个工作人员,起初只有三人,承担着文学研讨、文学采风、发展会员、推荐评比各种文学大奖,联络中国作协和各省作协,接待外国作家代表团等六大业务,同时还承担着大型综合刊物《陕西文学界》的编辑发行,承担着《陕西作家网》的编辑更新,还要协调全省11个文学专业委员会,工作与全省作家联系密切,很繁忙。一个处室对口着中国作协五个部门创联部、创研处、外联处,中国作家网、中国作家通讯等五个部门。用雷涛书记的话来说,占了省作协半壁江山,每年年度考核目标任务80%工作都与创联部有关。

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我采取了十指弹钢琴,抓重点,即合理调度全处室同志积极性,突出抓服务、抓创联。雷涛书记要求我们,要把省作协真正办成作家之家。创联部就是直接联系作家的,在“服务”上,坚持三个服务,一是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服务;二是为文学创作服务;三是为全省广大作家服务。采取“开门开放”办作协。所谓“开门”,就是请进来,把一切热爱文学的作者读者请到省作协,反映问题,随时交流,及时沟通。我提出服务“四个一”方针:“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声亲切问候,一件事办到底。”使来作协的作家真正有家的感觉。我和创联部的几位同志确实做到了。安康的杜文娟很感动,给我写了一句话:“王老师,作协有了你,我们找到了家。”张虹主席说:“芳闻,作协因你而温暖。”

而“开放”就是“走出去”,近几年来,我们每年都要举行多种形式的文学活动,比如深入市县调查研究,举行采风或笔会,召开作品研讨会,到外省市进行文学交流,联合省内行业系统为作家出书,与高校联合举办文学活动。从2007年到2012年组织召开了60多个文学研讨会,联系各系统、各地市组织了31次采风活动,形成了百余万字采风成果,出版了五本文集和五本特刊。有效地扩大了省作协在社会的影响力。

抓创联:核心问题是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让作协感受到这个“家”的作用,有“家”的依靠。在工作中我总结出四联:

第一是联系专业委员会。省作协成立了诗歌、散文、长篇小说等11个文学专业委员会,每个专业委员会由有影响力的10位作家组成。我们协调各专委,每年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

第二是联系省内各行业。今年加强了与交通、公安、电力、石油、邮政、铁路等行业文学组织的横向联系与合作,支持省交通厅成立了陕西省交通作协、省总工会建立全省职工作协等、陕西煤化作协,在企业和文学间搭起了双赢的平台。特别是2009年我们与太白出版社联合策划了“西风烈陕西百位作家集体出征”活动,效果非常好,几年下来有60多位作家出了书。

第三是联市县作协和高校文学社团。我们与全省11个地市60多个县区作协和30多个高校社团都保持着亲密接触。“陕西作家网”设十几个栏目,有市县作协,文学社团、作家辞典、作家博客等栏目。《陕西文学界》读者除省内会员和兄弟省作协外,还覆盖了省市县各级领导和省所有厅级单位,重点企业、院校。

第四是联系弱势创作群体。像农民作家,残疾人作家,漂族作家。给他们送去不同形式服务。我们对全省残疾人作家进行了摸底,约有50多名残疾人作家,组织召开了残疾人作家表彰会,有些人热泪盈眶。还积极推荐10位残疾人作家书给出版单位。旬邑的连忠照是位耳聋口哑肢残的轮椅作家,我联系高新区爱心企业家郭建雄资助他出版了自传小说《轮椅上的微笑》。联系经开区企业家李红博资助聋哑作家李西平出版了长篇小说《狗剩》。

通过“四联”,动员了社会力量,构成了文学大平台,在陕西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文学氛围。我们的“四联”经验受到中国作协领导好评,在中国作协全国创联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文艺报》头版头条介绍了陕西经验,深圳市等作协来信致电,索要陕西的经验材料。

我觉得,我既是文学组织者,又是文学实践者,我有一种成就感,省作协副主席叶广芩大姐说:“芳闻,作协因你而精彩。”张虹副主席说:“省作协因你而温暖。”这是对我工作的最高奖赏。诚惶诚恐,还要把工作做得更精彩。

2011年底在陕西文学基金会任常务副理事长以来,多方奔走发起成立了陕西残疾人作家协会,在“五扶”(扶优、扶新、扶贫、扶残、扶译)宗旨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已帮助贺绪林等14位残疾贫困作家出版了文学著作。

二、1991年后一直在政府部门工作,奔忙于繁琐的事物,您是怎么分配时间,保持旺盛创作力?

1991年以来,我在政府办公室工作9年,当科员、科长,1999年到咸阳广播电视剧任副局长兼咸阳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主管宣传及监制咸阳新闻、社教专题节目,2003年1月又到咸阳市委宣传部任副部长,后又兼任咸阳市理论讲师团团长,工作十分繁忙。但恰恰,就是在这一时期,我真正进入创作,由不自觉到自觉创作,真正开始在文学之路上长途跋涉,锲而不舍地跋涉,到2003年,我已经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黄土壮歌》、诗集《太阳雨》、散文集《天堂有只水鸟》、论文集《思想树》,到2005年,还出版了散文集《千年雪》,编译注释了200万字的《历代诗人咏咸阳》。200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安吴商妇》,2013年出版了散文集《迷茫的爱》。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咋有那么大的热情和精力,当时孩子还小,幼儿园、小学、中学,既照顾孩子,又有家务,政府的公务又繁忙。

说真的,那些年一是仗着年轻,不怕熬夜,熬个通宵是常有的事,再就是创作的欲望燃烧着自己停不下笔,公务家事之余,不打麻将,不上歌厅、不进影院,下了班就回家,一有感触就彻夜伏案。春节、元旦、假日,都没怎么好好过,把每寸光阴看得真像金子一样宝贝。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我是把别人和咖啡的时间都用在读书写作上了。

工作是正业,写作是副业,我是个很要强的人,在工作上必须争一流,在市政府办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写作只能在下班休息时间和节假日挤时间。怎么挤?举个例子,报告文学处女作《忠诚之歌》约3万字,我是这样完成的。1991年春节后,女儿才两岁,我给咸阳秦都检察院写一篇报告文学,采访加写稿总共给十天时间,《秦都》杂志等着出期刊。我像地下工作者,八小时内上班,班外采访,骑着自行车,顶着凛冽的寒风,追踪秦都区检察院侦查科的办案同志行走,从吴家堡办案到二印招待所办案点,从这一个同志家到那一个同志家里。采访完要动笔,家里一单间,女儿闹得没法写,拿个电褥子,住在妹妹单位会议室的硬木沙发上,用了五个夜晚,完成了3万字报告文学,受到了大家好评。再例如像写环卫工人的报告文学《都市美容师》,也是两万字,在咸阳日报发两个专版,当时正是八月酷暑,骑着自行车,从咸阳西郊到东郊、南郊到北郊,凡是有环卫工人地方就有我,白天采访,晚上写作。市长看了这篇文章,组织有关单位到马路上慰问,开会专门研究给环卫工人涨了工资。那次可高兴了,一篇文字竟能为这么多人带来福祉。

你说那时咋有那么旺盛的精力,我想是热爱,热爱是最大的动力,只要下班俯在稿子上,就完全沉浸在内心世界里,让文字在稿子上尽情流淌。丝毫没有苦的感觉,反而看到一篇篇文章见报了,发表了,心里充满了快乐。写作丝毫没有影响工作,反而广泛阅读、写作,文学水平的提高又提高了我写行政材料的水平,提高了思想认识境界和行政工作能力,自己也由科员、科长、副局长、副部长一步步升迁。可以说创作和工作是个双赢的局面。在这一点上我为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三、作家应该是自由的思想者,回顾你的创作,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这是好多朋友问我的问题。回顾我的创作,大致经历了一下心路历程,1、由起初阅读冲动引起的文学冲动,想要写,把所见所闻原生态地描摹下来,这一阶段主要是小散文,杂感,写的东西也是粗糙直白,一地鸡毛式的,所谓的文学碎片化。(这段时间大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虽着阅读广泛,九十年代后期我在政府工作,边阅读冰心、朱自清、贾平凹、张承志、泰戈尔、莎士比亚等阅读的深入、让我自己看到浅陋。

所以,2、就自觉地开始探索散文的艺术技巧,追求散文的精气神。这一时期对我写散文影响最大的是冰心、贾平凹和张承志的散文,特别喜欢冰心的《春水》、《繁星》,以及贾平凹写商州的散文、张承志的文化旅行散文,他们散文中诗话的语言,深邃的哲理,浓郁的情感,常常让我在阅读中激动、感动、半天回不神来,深深地陷在文字里边。后来对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也非常喜欢。

所以我自觉在写作中就开始追求一种文化含量,思想厚度,一种诗意的人类情怀,包括独特个性。但我写的散文都有生活基础触发的,都是有故事的,却力求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在极简单、极朴素、极自然的描写中表现出这些散文的特质,表现出极真、极美,或者说有生命力的文字。

在写作中我逐渐悟到:

一篇好散文必须具备四个元素,一是生命的激情,二是智慧的光芒,三是诗意的审美、四是鲜明的个性。我在《与业余作者谈散文创作艺术》中这篇给基层作协和高校同学的演讲中,对自己的散文创作观做了梳理。我的散文都是按耐不住激情的产物,有了对某种生命体验强烈的冲动,不写就寝不安枕,我才会动笔写的,往往这时就一气呵成,让激情流淌宣泄在纸上。如在路遥逝世15周年时写一篇散文《像土地一样奉献》,完全是被郑文华先生拍摄的一张路遥经典照片震撼了,燃烧了。路遥写累了,伏在省作协大院的老树根上,闭目游神,肩上、背上落满了粉色的马缨花,这时脑海里闪过一道灵光,过去对《人生》、《平凡的世界》的阅读,路遥的名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都在胸中翻腾,于是提起笔一气呵成。不料,这篇文章在《美文》发表后,被王蒙主编的《2007年中国最佳散文》收录,收录的还有贾平凹、李宗奇的美文,这篇文章还在2008年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西柏坡”散文节上荣获一等奖。

一个成熟的作家,他的作品应该有一种气味,气味就是个性,陈忠实老师喜欢抽雪茄,你在楼道里只要闻到雪茄味,你就知道他在办公室。同样阅读他的小说,那种浓烈的诗意,具有穿透力而质朴的文字,像成熟的麦子闪耀岁月经久的光芒,就是他的文学个性。

在写作上我注重向前辈学习,倾向清新、哲理、诗意美,这初步已形成我创作个性。陈忠实、李若冰、阎纲老师都是这么认为的。

陈忠实老师说:“阅读芳闻的散文,便感到一种诗意,这种诗性的气韵几乎弥漫在各类题材的篇章里……给我以经久的回味与品尝。”

李若冰老师说:“读芳闻的散文如春风拂面,使人感到有诗有画,有美的魅力,播散着温馨的气息。”

阎纲老师说:“翻翻这位痴情女性,散文作者的作品,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水则情满于水,情景交融,成就了芳闻散文创作中的风景散文。”

还有周明老师、朱鸿、吴克敬这些我非常尊敬的老师,对我的散文都有较高的评价。呵呵,我非常感谢这些前辈和师长的鼓励和支持,也是鞭策。他们永远是我的文学恩人。

四、你曾务过农,做过乡村民办教师,也长期在政府部门从事文秘和宣传工作,人生经历对写作有怎样的帮助?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转换与紧密结合?

我是一个永寿山区里的孩子,从小一家九口人住一个土窑洞,家境非常贫寒,一路走来非常坎坷,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帮助大人干农活,做家务,物质极度匮乏,常常靠野菜,麦麸子皮充饥。又经历了文革,青少年时光完全在文化革命中度过,父亲被打成走资派,我这个老大自然就帮多病母亲担起了家务重担,挑水、拉粪、种地、上山砍柴、拉石头、割麦子、扬场什么农活都干。我常自豪地说,农村十八般武艺除了犁地(我怕牛)什么都会干。(呵呵,我还是很喜欢牛的,牛是农民的宝贝,我对牛是远远的敬畏。)

高中毕业后,我又回村种地当农民、买菜,几个月后我就当了小学的民办教师。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实现了“人生的五级跳”,从村子——到乡——到县——市——省。由农民到教师、到干部、到领导,到文学工作者工作岗位在四五年里就有一个转换,角色也发生一次变化。我想与我的同学比为什么会有这么幸运?想来想去,是靠着母亲的一句话:“芳闻,你靠你自己。”还有对文学的爱好和写作特长。每次工作变动差不多上级部门都是需要个写材料的,我在当地也落了个“才女”的名。

当我离开故乡土地,十里百里地朝着城市远去,才发现缭绕在身前身后的是文学情愫。一个人的生命之根,是感恩的依据,也是文学情怀的根源。我感恩母亲,感恩故乡。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是上帝赐给我的一笔丰富的财富,是我对人生从底层到社会各方面都有了生命体验,给我文学创作提供了所需的养分、空间和土壤。是我有更敏感地心灵,更丰富的素材来做文学梦,来晒太阳遐想,来对着星星出神。

古人说:“唯有活水源头来,生活时创作的源泉,从自己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这句话。我以为自己的丰富经历与写之间不是一种转换,而是写作是自己生活的沃土上开出最自由的花儿。

当然,说到这里,你也问我,你这种经历你的同龄人也不少,为什么没有转换为作家呢?你是如何拥有这种表现力的?

我想,这就与阅读有关,首先大脑里天生一根敏感文字的神经,随着阅读多了,这根神经就被激活了,阅读就照亮了写作,我们常说:“学有本源,语有根底”,就是指作家必须具备深厚的思想、学识、艺术修养,才能厚积薄发。约翰逊说:“一个人要写完一本书,至少要掀翻半个图书馆才行。”

大家熟知的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时,阅读了上百部名著,写作了近百部笔记。陈忠实老师在写作《白鹿原》前,几乎把世界名著读完了,正是大量阅读积累,受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事》影响,他才动笔写《白鹿原》。

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买一本好书,比买一件漂亮衣服还高兴,阅读好书能美丽灵魂,漂亮衣服只能装饰外表,腹有诗书气自华。至今,我已积攒了10柜子书,我对上大学女儿说:“妈妈没有遗产,将来给你留下的就是这10柜书。”

在咸阳市政府工作那些年,坚持每天清晨6点多钟到公园去阅读,或站在花丛,或坐在湖心岛岸,或在假日躺在树下吊床上或石凳上,那一段,阅读使我的生活充满了诗意,激情难耐,总要写。现在住在曲江池西边,双休日有时间就去湖边“祈雨亭”读书,满眼湖光山色、清风徐来,读书能沉得很神,很享受。

五、在您的文学创作之路上,对您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本书或一个作家是谁?

你问这个问题,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母亲,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路遥,影响最大的书是《平凡的世界》。

在我记事起,母亲就有一个文学梦,在永寿窑洞土炕针线竹篮里,放着厚厚的《苦菜花》和《林海雪原》。在我成长的岁月中,文学书籍总是如影相随,冰心奶奶的《小桔灯》点亮了我的梦想,仰望《繁星》,呼吸《春水》,半个世纪圆了我的梦,亦圆了母亲的梦——我2013年出版的散文集《迷茫的爱》今年获得了第六届冰心散文奖,让我得以用散文这种最为贴心的方式,抒发心灵,抚慰精神,呈现生命的行走姿态。感谢稍纵即失的光阴,让我奢侈的享受了半生文学,又把散文的桂冠一一冰心散文奖给予我。让我更安慰的是,在我的引导和勉励下,妹妹王潇莎出版了散文合集《天堂有只水鸟》,陈忠实主席评说写的姿意洒脱,舒畅淋漓。侄女王雨晨出版了《会飞的魚》,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周明老师评说,散发着春水般的纯净,阳光般的明朗。女儿刘诗萌出版了《在流年中等待花开》,文化艺术报总编若星评道,文思细腻、文笔清丽,富有哲理。一脉文心,三代传承,这是母亲冥冥中的导引,亦是我有意识的努力。想想几十年来,在她们的每个生日中都要送名著给她们,对我那十分钟爱、灵秀聪慧的侄女雨辰,在她尚在读中学时,就从北京邮购了世界百部名著送她。母亲离世十六载,阴阳相隔,无从孝敬,唯一能尽孝的就是实现了她的文学梦。九泉有知,母亲当可安心。

路遥和我几乎是同时代的人,他的经历遭遇我们这一代人大体都经历过。新时期文学开始,他就抛出了《人生》,我看的如痴如醉,电影就看了三遍,那个时候,中国谁不知道路遥。再后来他又呈献上《平凡的世界》,这部书中,路遥从普通劳动者的视角和立场出发,表现他们的疾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愿望和心声。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路遥对农民的理解,热爱和敬重还表现在他常常赋予他们生存的土地一样博大、雄浑和气魄。他们的智慧,他们的丰富,他们坚韧,他们神秘,他们的淳朴,具有土地一样的品格。

我喜欢《平凡的世界》另一个原因,从孙少安、孙少平他们身上看到了我兄弟姊妹的影子,我的大妹、小弟都从农村到咸阳打过工,最后站住了脚,现在兄妹五人分别在咸阳和西安做事。看这部小说,我常常泪流满面。是这部小说让我萌发了创作长篇的强烈欲望。

关于路遥,要说的话题很多,很凝重。我最想说的是我在《像土地一样奉献》中说过的一段话:

“黄土地孕育了路遥,黄土地成就了路遥,黄土地塑造了路遥土地一样宽广博爱的胸怀,土地一样负重坚韧的品格,土地一样一样默默奉献的情愫。无论命运对他多么残酷,生命对他多么多暂,紧紧地拥抱着神圣一样的土地,他就获得了全部的生命能量,创造出史诗般的艺术。路遥的生命旅程、路遥的创作体验,路遥的艺术实践,对于我启迪莫大,让我思考;生活怎样哺育了我们,我们应当怎样回报生活,怎样回报养育了我们的乡亲父老和人民。

六、散文中关于人生的寄托,你如何看待散文抚慰心灵的作用。

这个问题提的很机智。别人问起我,你为什么要写作?

我说:文字是安放我灵魂的一架床,只有在写作过程中,心灵才能自由飞翔,也才能做梦,做五彩斑斓的梦。另外,写作对自己还是一种安慰和整理,在这种整理的过程中,逐步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认识到自己与天地人和自然、与周围的世界更深层的一些关系,然后用文字把它梳理出来,表达的越深入,自己对生活认识越深刻、越能自在的生活。散文其实是我抒发心灵、抚慰灵魂、表达生命行走姿态、最自然最贴切的一种方式。

散文是一种最能抚慰心灵的文体,它具有精神的超越性。在消费文化甚嚣尘上的当下,人们普遍感觉到了来自生存竞争的压抑,所谓房奴、车奴、孩奴,一大堆奴。生存压抑实际上是自由压抑,于是人们要争取自由,要寻求一种能够抗拒与宣泄压抑又不造成更大压抑的手段,这就有了散文的需要,散文用想象的空间,诗意地表达为人们再造了一个理想美好的领域。

我也常说过:我为什么写作,就是为了抵抗生存的压抑、抵抗日常生活的无聊,用美丽的想象让自己明快起来,飞翔起来。

所以,写散文,我主张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多写能触摸心灵,给人温暖东西,要写出有生命力的文字。在文章中要坚持体道、教化、悲悯、人文关怀等这些写作取向。我希望自己活到八十岁,都能永远像文学祖母冰心一样,保持一颗童心,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美好地诗意,在凡人琐事中发现真、善、美,从而使散文写的厚重一些,具有人类终极关怀意识和心灵高度。

七、《安吴商妇》的出版,对于小说技巧的把握,语言的精致,以及讲故事的能力。你的写作素材是怎样获智的?你如何看待作家的想象力?

《安吴商妇》是2007年7月出版,得到了陈忠实、贾平凹、肖云儒、李星等著名作家、评论家和著名经济学家曹刚教授、陕西历史学家李刚教授的高度评价。专家一致认为这部长篇向读者全面地展示了秦商文化,填补了中国两个空白,一是从文学的角度长篇小说对女性商人形象塑造的空白,二是秦商长篇小说的空白,被誉为“秦商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1、关于写作素材的获知问题

安吴商妇的故事,就发生在泾阳县的安吴堡,周莹的娘家是三原孟店村的周家大院,安吴堡是婆家,两个大家族联姻,渭北远近有名,加之周莹18岁守寡的悲剧命运和她与命运不断抗争,在公公、丈夫相继过世后,靠着坚韧与智慧,努力打造了安吴商业帝国。

周莹虽说去世已经100年了,可周莹的故事一直在滚滚红尘间传说,泾阳县志上也有记载,泾阳县政协史料亦有记载,三原周家大院文物馆也搜集了一些资料,这些我都有看过。再加之李文德老师在文革中就开始搜集他的素材,应该说民间传说,加史料,创作一部长篇还是不难的。

作家的文学想象力是很强的,作家的心灵是自由的,一直在现实和理想中游弋。他可以根据一个偶然听来的传奇和故事,就可以演绎成一部长篇,当然这要靠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宽泛的知识面支撑,创作《安吴商妇》,我们就到省图书馆翻阅了晚清史,了解当时建筑、饮食、民俗、服饰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大事件,特别慈禧太后西行逃难一节,大的历史事件不能违背,小说就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

比如说《白鹿原》,陈忠实老师也只是在蓝田县至里看到一段关于清朝末年巨人牛兆廉这段记载把他某些未曾触动过的生活库触发了,点燃了。“那结果回想起来简直是一种连续性的爆炸。”(陈忠实)。是什么重大“命题”引发了他内心一系列核爆炸,这就是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思考;所谓“生活库存”就是孩提时代从老一辈口中听说过的“近当代关中发生的许多大事”。这些让陈老师的想象力空前的活跃起来。创作出史诗般巨著。

再如最近上海卫视的《延安爱情》,武歆说他到延安就未来过,完全是凭看资料。

呵呵,作家的想象力难以估量。(海不可量,水不可测)

八、三重身份,我最认同的是文化女性,我觉得骨子里是文化女性,一直都是,从小喜欢阅读,喜欢写作,工作职场不断转化,职业角不断转换,我骨子里没变,我对自己也是这么看,无论是做领导,还是当作家,我都认同自己这个角色。

陈忠实老师曾给我题词:“兰心蕙质,芬芳人生。”

只于说如何处理好这些身份关系,我想这是无需费脑筋,自然而然的事,就像老百姓说:“上山砍柴,下河脱鞋”。干什么工作都要一心一意,敬畏职业,干到最好。文学创作则是业余的事。呵呵,退休后,创作将是我的主业。

几十年来,我庆幸没有让自己在公务员这个岗位上,耗掉文学激情,一直坚持阅读、写作、思考问题,一直保持了自己文化女性的独特个性,也保持了自己独立人格很思想。

这一点我很庆幸,能在公务员退休后,我轻而易举回归本来面目——文化女性。

九、我对家庭和爱情的看法:

我曾写过《爱人的心是我的家》,家庭是人生和谐的港湾,美好的爱情是人生最好的营养,也是文学的营养。没有爱人和女儿的支持我将焦头烂额。爱人永远是我的第一读者,女儿给我打稿子,我最想感谢的就是我母亲、先生和女儿。


1、我对喜欢我作品的朋友,我想说,感谢你们,希望阅读能给你带来片刻的轻松和快乐,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2、对于喜欢文学朋友:我想说文学不是自生自灭的野果,而是代代相传的薪火。在写作中追求天性原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我们还要记在有限天性之上,还有无限天职。当下社会既浮躁又喧哗,让我们这些因文学而生活,而快乐的人对文学多分敬重,对读者多分敬重,对历史多分敬重,用心地经营文学,让文学因我们而生动,让我们的心灵因文学而快乐,因文学而富有,因文学而高贵。

2014年6月22日

>>> 查看详细

【各界点评】

陈忠实:阅读芳闻的散文,便感到一种诗意。这种诗性的气韵弥漫在几乎各类题材的篇章里。芳闻散文的细腻能够呈现出明快,既得之于文字功力,得之于审美情趣,更赖于个性气质的独特秉赋,所谓心性使然。

周 明:芳闻的作品情味甘醇,她总是善于以个性的艺术视角去透视生生不息的血缘亲情,闻风坐相悦的潺潺友情,从而投以女性的美学润泽。

吴克敬:在细读详阅时,总有一种诗意的情愫,弥漫开来,包裹着人的视觉、感觉和味觉,让人直觉沦陷在她散文的意境里,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唯愿自己沦陷的再深一点,再透一点。

李若冰:读王芳闻的散文如春风拂面,使人感到有诗有画,有美的魅力,播撒着温馨的气息,仿佛眼前出现了一个春意蛊然的世界。

阎 纲:绚丽的词句,美妙的联想,诗意的韵律,静止的画面有律动的生命融贯其中,大自然给作者以景象,天风海韵给造化以生命。花是梦,梦是诗,梦牵魂绕,沁人心脾。

朱 鸿:(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王芳闻多才多艺、书法、绘画和文学都在行,而她的散文皆不随便写,她是人以情记,事以情叙,论以情出,山水以情吟,草木以情咏。不但情真,尤为情深,从而感己而感他。

【文化交流】

【媒体聚焦】

【网友评论】

【微博互动】

【制作团队】

  • 制作:中国文化交流网
  • 出品:王芳闻网络文学馆
  • 版权声明:中国文化交流网原创策划,转载或报道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