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互联网+文化”创新型服务平台  国声智库
中华之窗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文章 >

风光:新疆印象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9-10 12:10

克拉玛依油田
8月22日我们沿着217国道从喀纳斯湖沿冲乎尔机场向北行进、途经白碱滩北、看见了几百里的沿线上的大油田、一眼眼油井、连成片的抽油机都在运动、那个欢快的新疆姑娘---27岁的田导说:“你们知道吗?那个磕头虫每摇一次头、产生的价值就值八美元!。”而这里的磕头虫是连成片的、每一片就有数百台、他们排成行、就像队伍一样整装待发地急着都想流出油来、而且全是自动化控制流出的油直接送入油管内、再直送到立体式的油罐里。这仅仅只是原油、再送到独山子等炼油厂炼成精品油。
为了这里的繁荣、全国各地的人们从五六十年代都到这里汇集、形成了石油大军。在最初的时候这些人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粗粮、连填饱肚子都很困难、但是他们为了祖国战石油努力奋斗、就像他们在《石油工人之歌》中唱到的那样:“头顶天山鹅毛雪、面迎戈壁大风沙、嘉陵江畔迎朝阳、松花江里送晚霞。”我们村里曾有一个姓李的老乡、五十年代末去了这块油田、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子孙三代都扎根在克拉玛依油田。他就是这些拓荒者、凭着自己的精神、毅力、汗水和青春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座城市,听他过世的老母亲说:当年他家一家几口住在的三间平房里、虽然日子还过得不错、但在这荒漠的戈壁滩上、显得孤独和无助、而且蔬菜较少……“我的老乡李大哥可能就是钻井队、护井工、但是当年不知有多少个来自全各地的钻井队、护井工就是这样在这广袤无垠的戈壁上战斗了多少个年年岁岁、也繁衍了代代辈辈……
他们的心血换来了克拉玛依的城市繁荣、我们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了克拉玛依市的繁荣、石油工人头戴钢盔在这大戈壁上修起了高楼大厦、街道商场、使荒使荒凉的大戈壁也有了现代的文明。现在克拉玛依也是座美丽的城市、四通八达的街衢、宁静秀丽的社区、绿树如荫的公园。这些拓荒者在这里写下天下最美的文字、也享受着人生的祥和与快愉。
牧民人家
我们想象中的牧民生活、就如同王洛宾在高原上写的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挥动鞭儿向四方、百鸟儿齐飞翔。从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快乐、也看到了他们的艰辛。是的在过去、牧民每到三四月就合家出去放牧。他们或一两家、或三四家赶着骆驼、驮着搭蒙古包或哈沙克毡房的木头架子、到牧草旺盛的草场。一般两家相距三五百米或一里二里、为了能互相照料、每次出去一般都是半年,到了十月左右、冬半年就要到了的时候、他们才回家来。这些年国家为他们修建了定居点、定居点是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平时人很少、精壮男女都外出放牧去了,这种情况我们在沿头的吉木乃县黑山头村就看到这种街道静悄悄的、村里仅几个老人和孩子……
现在牧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们看到这些放牧的家家都有摩托、有的还有小汽车;他们一家大都有数百只羊、几十头牛,据他们说:一头好牛可以卖上万元、一头羊可以卖数百元;也就是说他们每家都赶着价值几十万的牛羊。他们在放牧时每家还养着几只鸡、同时可以吃蛋、也可以喝奶、米面油骑着摩托到附近的市场上购回。
牧民自豪地说:“我们新疆的羊值钱着呢!走的是黄金道、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中草药、穿的是羊毛衫。”可见牧民的生活也其乐融融、我们喀纳斯湖景区外的草场上、就看到几户牧民、草场上有几座毡房外、几位哈沙克牧民席地而坐、手里拿着新疆特产的乌苏啤酒细细地品味、毡房里一个穿着红裙子的哈沙克中年女人正引着小孩、提着水桶、准备做饭;男主人和小孩们都懂汉话、男主人说这是他们欢迎游客住的毡房宾馆、欢迎你们居住、可能有些从内地或新疆来的散客也愿意体验哈沙克牧民生活、更讨点便宜、因此也有市场。在不远处还可以看到一个羊圈、几匹红马、一个年轻的哈沙克小伙正摔着皮鞭将一大群羊赶往附近的草场……
葡萄沟的变迁
在吐鲁番葡萄沟18号人家作客,这就是哈力克家。这是个27岁的维族小伙子,圆圆的脸、中等个儿、不胖不瘦、长的很精神、可能由于天天接待旅游团、同时也卖他的葡萄干、所以嘴很油、汉话说的很好。他已经是两个姑娘的父亲、他说:按照伊斯兰教义、一个男人可以娶四个妻子、但是我国解放后国家规定一夫一妻制、所以我们也要遵守国家规定。他老婆生了两个女孩、按当地习俗一直住在了娘家、等待着第三胎如生了男孩再接她回来;如果她生不了男孩,他就准备离婚了;和他的初恋一个在南京上大学的姑娘结婚。
在他招待大家的时候, 他先让男人就坐、再让女人入席。显示了维族人深刻的男尊女俾习俗。最后又让他的表妹和表弟给大家跳新疆舞、请大家吃西瓜、甜瓜、哈密瓜、葡萄。哈力克为了烘托气氛、就给大家讲几段笑话说:“假如在我们葡萄沟里一个男孩向一个姑娘求婚说:你愿意嫁给我吗?”姑娘说:“爸爸不在家、、妈妈不在家、我也不敢嫁。”如果向已婚的女人求情时:女人就说:“老公不在家、孩子不在家、我就是同意、想跟也不敢跟!”
有游客问哈力克 歌词中唱的: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 你就嫁给我、带上你的嫁妆带上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这是什么意思?
哈力克笑着说:你们别胡想,我们维族人很讲究、不可能娶人家一个媳妇再给你塞个姑娘、那就太便宜你了。而是过去维族人孩子多、养不过来、请亲戚代养一个的意思。
能说会道的哈力克最后给大家推销他家的葡萄干、说外边卖的葡萄干都不好、包括超市的都是熏过硫磺的、只有他家的是货真价实的、但是每公斤100元、还可以壮阳滋阴,消除胆结石、于是大家乐了也乐了、笑了也笑了;就纷纷掏钱买人家葡萄干、一会成千上万的人民币装就流了哈力克的口袋、这也显示了吐鲁番维族人的商业文化档次不低。
吐鲁番海拔是负的154米、也是著名的火州、附近的火焰山是《西游记》上著名的情节、那天我们在火焰山展览馆看到当天中午的地表温度都达到摄氏61度、每年的降水量是16毫米、而蒸发量是3000毫米、于是就有了苏公发明的坎儿井、应付了这种干旱少雨的环境。但是吐鲁番葡萄沟人的热情敢与温度共鸣、大家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维族人的热情、大方、好客、达到了的共识双赢。
胡杨赞
22日旁晚、我们游在布尔津县附近看一片天然胡杨林,这是一个自费项目。乘大巴到了胡杨林,看到了各种形态的胡杨。胡杨(学名:Populus euphratica),又称胡桐(汉书)、英雄树、异叶胡杨、异叶杨、水桐、三叶树。是杨柳科杨属胡杨亚属的一种植物,常生长在沙漠中,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胡杨也被人们誉为‘沙漠守护神’,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千百年来,它们毅然守护在边关大漠,守望着风沙。
一棵成年的胡杨树身上下有三种不同的叶子、下边的像柳叶、中间的像白果叶、最上边的像榆树叶。人常说她生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这种一树三种叶子、就像丈夫、妻子和孩子的一个家、几个辈分。
她的树干并不直、满身的疙瘩、树冠并不大、妻子称她为沙漠上武大郎。可是她耐寒、耐旱、耐风沙、以倔犟的性格生长在沙漠之中为人类为生物遮风挡阳、她生长在碱性的沙漠里、大多是空心的、做不成家具、但她是沙漠里一种靓丽的绿腰带、捍卫者绿洲。
当你走进胡杨林、映入眼帘的一棵死去的老胡杨树、仔细看年轮、一棵30公分的分支都有三百年的层次、而正干有一米多粗、据专家测算起码有四千年历史。而这颗树从正面看像个老鹰、从侧面看像老狼、而再换个角度就像个大雁、憨态可掬。
驻足前行、又看到一棵美女胡杨、阿娜多姿、手舞足蹈地挺着丰胸、扭着细腰、朝林海中观看、于是这时候一个老狼出现了、趴着爪子、朝前方瞭望、欣赏着美女的身姿、于是胡杨林里就有了这段老狼望美女的传说。
在沙漠中除了胡杨之外、还有大云、锁阳等中药、是补肾壮阳的、也是制麻黄素的原料。还有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上的雪莲、雪菊等药材更是新疆难得的宝藏。
胡杨是一种精神、象征着边疆人民的顽强、坚强,是一种征服恶劣自然环境、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战天斗地的精神。
喀纳斯湖
喀纳斯湖在阿勒泰西北布尔津县与外蒙、俄罗斯、哈沙克接壤的边境线附近、被人们称为唯一的人间净土。
这片触手可及的蓝天,和你离的那样亲近,只有在这里,你才可以体会这一生最美的心情。
没到过喀纳斯,不算到过新疆。
这里有最静的夜和最亮的星星,最遥远的村庄有着最晶莹的心灵。
相传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途径喀纳斯,见到这样美丽的地方,决定暂住几日,休整人马。成吉思汗喝了湖水,觉得特别清甜解渴,就问手下这是什么水?有一位聪明人机灵做答,这是喀纳乌斯(蒙古语中是可汗之水的意思),众将士便齐声答道:这是可汗之水。成吉思汗说,那就把这个湖叫做喀纳乌斯。于是在图瓦人的传说里,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成吉思汗驾崩后,就葬在喀纳斯,图瓦人作为当年成吉思汗的亲兵,就留在喀纳斯湖周围世代守卫王陵。
一代伟人成吉思汗是在那里死的?对于成吉思汗墓地的具体位置,多年来大致形成了4种说法:一是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三是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山;四是位于宁夏境内的六盘山。700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实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但国内人普遍认为他死在鄂尔多斯、哪里有成吉思汗墓。
喀纳斯湖有五湖四弯之说、部分还在哈沙克斯坦国境内、五湖是白湖、千湖、变色湖、鸭泽湖、车轭湖;而四湾则是神仙湾、月亮湾、卧龙湾、驼颈湾、总面积达45.33平方公里、在阿尔泰山之中、最高处海拔为4000多米的阿尔泰雪山,近处可以看到密密的针叶林、俯首可以触摸蓝蓝的湖水、远远可以望见山上白白的积雪、该湖最深处达188米、平均122米、这个湖在阿尔泰的南坡、最后归入额尔齐斯河、流到北冰洋。
月亮湾留下了神秘的大脚印、据说这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大脚印、还有人说这是女娲补天留下的足迹。神话是那么神奇、但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确实是一双前行的脚印、大的出奇、不像人的脚印、而像神,是神话中的神话。为了使大家观看风景、景区沿湖旁修了一条公路、区间车送游客来往观景、每个湾可以驻足观看。月亮湾的湖畔有一眼泉水、大家谓之圣泉、游客们趋之若鹜、都挤着在哪里接水。我老婆也挤上 前去接了瓶水、给我们喝了。 这也是当地百姓祭神的地方、每年三月当地牧民为了庆祝神仙给百姓带来的圣水、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
卧龙湾是在湖波中横躺着一条翼龙、长得想一个怪兽、头上有一对犄角、身上还有四只爪子、真像一条传说中翼龙、在飞翔中张牙舞爪、煞似凶猛、所以当地人称她为卧龙;其实你仔细看、就是一个因势象形的沙滩。
湖怪是过去就有传说、1985年新疆大学某教师领学生在这里勘察、突然看到湖面上冒出十几米高的水柱、里面有个庞大的动物、但旋即又消失了、大家弄不清是什么?他在报上发表文章称为湖怪。后来又说一个记者拍下了湖怪的镜头、但是多年来动物界、科学界都在这里探险、但是谁也没有弄清楚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人想到了是已经绝迹恐龙还在这里存在?有人猜是红鱼----一种产自喀纳斯湖巨大的红鱼、但是谁也弄不清底细、于是更增加这里的神奇。这也是喀纳斯的神秘之一。
喀纳斯湖附近一个有三个图瓦族村子、这就是喀纳斯村、禾木村、白沙瓦村。图佤族自称是蒙古族、敬成吉思汗、住蒙古包、信的藏传佛教--萨满教、有北方狼的图腾;住的却是不用一只钉子、只用木卯搭成的小木屋、房子凸翘、下雨利水、这一点却沿袭着欧洲人习惯;但内蒙却没有这种人类。图瓦人全国只有2100人、就住在这三个村子里。他们说他们是成吉斯汗的运粮官的后裔、我却认为他们应是东归英雄传的后人、我问他们,他们说也有这一说、也有人说他们是和俄罗斯图瓦共和国是一种人、也是当年西征的蒙古人后裔。
我们在图瓦人巴海家去做客、巴海是新疆民族艺术学院毕业生、现年20岁了、家里有四口人、爸爸不在了、妈妈、哥哥、姐姐沙依拉什、今年24岁。妈妈和哥哥以放牧为生、每年四五月出去、十月回家、目前出去放牧去了。巴海用他们自制的民族乐器给我们演奏了一曲广东的《喜洋洋》器乐。这种乐器仿佛是一种笛子、只有四个孔。但可以吹出两种声音、一种像湖水那样流水声、一种像喉咙发出的低音吼声、很是好听,这种乐器在图瓦族中、只有不到十个人会吹、但是中央台曾经采访过、播出过。巴海利用者自身之长、带动了哈瓦村的经济。旅游团在那观看表演、在哪里吃饭、他的姐姐沙拉依什还给我们表演了图瓦舞蹈。
巴海说:过去这里很偏僻、一年四季没人来、要到县(布尔津)里去、骑马需一星期。现在交通发达了、坐大巴到县里也就半天、村里上大学、出去工作的也不少;过去一年很少吃菜、现在天天都能吃到菜。我还知道景区每年给当地人补助几千上万元,巴海自己也在县歌舞团工作。
巴海最后还用狼头琴给我们表演了蒙古的长调呼麦、我们吃着他家的奶酒、水果、在巴海的鼓动下沸腾了起来、这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乐了、笑了、到处喜气融融、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
一八五团人的精神
在祖国有农十师的185团,185团边境景区主要景点包括鸣沙山、白沙湖、眼睛山、白桦林、红叶杨、额尔齐斯河口、国界线等景点。 位于中哈边境桑德克1.5公里处,距团部北约1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85°41′,北纬48°20′。
过去景区没有直通景点的道路,游人可随意穿越星星点点的沙丘攀爬至山顶。人要上山只有赤脚踏沙,人行沙中,顿感细软滑圆,踩入沙坑,表层蒸热里面凉爽又是另一番微妙。登沙山虽无惊险却很艰难,沙流细软,进一步又下塌半步;踩着他人脚印好像省点力气,偶尔也小跑一阵往前冲刺,如此这般向上攀登,虽汗水淋漓,但也其乐无穷。但现在景区的路已经初具规模、有了旅游道路、顺畅多了。
我们去了185团一连驻地、一连驻地就在中哈边境线上。我们站在界碑前可以看到对面的哈沙克斯坦国小镇。这个边界上不是山、而是一条河、叫做界河。
这个 连队的建立在1962年4月的伊塔事件后、那时这里原有的近7万哈沙克牧民在外国分裂主义的鼓动下跑到了原苏联、留下了大片草原和耕地还有放牧着的牲畜。为了保卫边疆和国土、新疆兵团就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从内地征调了大量农民补上来、在这里组建了农场。那时就建立了农十师185等团、这些团的连队就一直驻扎在伊塔事件和阿勒泰边境线上。文革前后天津、北京、上海知青也来了不少、在兵团战士的汗水浇灌下、这里的沙丘渐渐地变成了绿洲、戈壁化为了农田和果园。变成了北国江南。这里边藴含着可敬的兵团精神、虽然没有八千湘女上天山那样的壮烈、但是也十分感人。
国旗精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一连的一位老大娘看到河对岸的哈沙克国每天都在升国旗、那时候我国的国旗法还没有颁布、但是他们就想了人家能升国旗、我们怎么不能升呢?于是她到处买也买不到、就自己动手做了面五星红旗、用木头竖起了个高高的旗杆、每天太阳出来时也升国旗、这是祖国的边疆第一次升起的国旗。哪位老大娘叫呼秀珍、从此旗就每天在185团一连按时升起、一直坚持了几十年,直到今天。
疆土精神
1988年春天、一连所在的界河由于雪山融了、界河里出现了水灾、洪水在冲刷着我方55平方公里的土地。按照国际边界规定、自然洪水吹走的土地吹到那、为了防止祖国的疆土流失、一连的全体战士在界河边奋战了八天八夜、垒河堤、修河湾、硬生生地保住我国的国土。
面积:185团在荒漠上开垦出可耕地5.86万亩、有白桦林、胡杨林、有鸣沙山、白沙湖旅游区。
现在的185团高楼成群、别墅成排、大道笔直、绿树成荫成了人间乐园。但这个美景是兵团人住地窝子、吃粗粮干出来的,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放牛羊。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这就是兵团人真实的写照。
在一连旅游中、我看到了一个同龄的老大娘、我询问你是哪里人?她说她是1968年来这里的天津知青。在这里成家立业、生了三个儿女、八十年代她和她的三个子女都回到了天津、但是大闺女在一连找个对象、又返回到了这里。现在孙子也上了大学、工作了、但是两年前大姑娘女婿得病去世了、她为帮助闺女、也返回到了她战斗几十年、贡献了青春的这里。大姑娘的生活逻辑也体现了新疆十八怪之一“兵团姑娘不对外”这一论点。
我接着再问:现在生活怎么样?老太太说:“种了几十亩地、姑娘一个人忙不过来、吃的喝的不成问题、生活不错,我是给她帮忙的。不但粮食卖钱、政府给每亩还补助百十元。”
在185团三连的鸣沙山旅游区我看到了一位近八十岁来自河南驻马店的老汉、他说:“他老三承包了这个景点、买了十几辆汽车、还种着70亩土地、住着八十多平米的三室一厅房子、老三和三儿媳很能干、把老家的老二、老大都叫来给他帮忙。”我问:“儿媳对你好不好?”他笑着说:“那还用说,我老伴六年前走了、儿子怕我孤独、就把我接来了、这里生活不错!比河南好多了。”我们看到老大爷和她的孙女笑在一块,孙女是老三的姑娘、长的很秀气。
在哈马河县县城北郊的加依拉码乡阿克托别村、我们在一家农家乐吃饭、吃完饭因为大巴加气去了、我们就在村子里街道漫游、只见水泥街道路面上各家的粮食成堆、每一家都有五六万斤、各家种的都有几十亩地、一个家收的粮食都相当内地过去一个生产队的所有粮食。这使我们更相信进村子看到的景象、成片平坦的绿地、都是畦子化、粮食、葵花、棉花都是几十亩上百亩的一片片、每片周围就是自流灌溉的渠水和如围墻似的白杨树。
这里农民牧民自然分工、农民一家就是几十亩成百亩,牧民只管放牧。我们是八月中旬来这里的、时逢麦子上场的季节、包谷饲料种的很密、都是机械化收割同时打成了捆、麦草压缩成了捆、这些饲料也给冬天的牲畜准备着、打粮人把这些饲料又卖给了牧民、这又结成了一种农牧联盟、谁也离不开谁。
在这里吃饭的那一家门口一位老大爷卖西红柿、我妻子一张嘴、他就说:“你是咱关中老乡吧?”妻子惊异地问道:“我是长安人、你怎么知道?”“我老家是陕西武功县郭家滩人、上世纪三十年代父亲带我们到了这里、是来这村子安居的第一户。家乡的口音一听就知道。”“我高兴的说:武功是个好地方。”可是这位离开了故乡七八十年的关中老乡、还操着一口关中口音、真是乡音未改鬓毛衰。他说:”汉人在这里还好搞计划生育、我只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生活还不错。”
新疆虽是这好那好、但每到了冬半年、仍是自然条件很恶劣、风大、雪大、地冻天寒、、零下几十度的气温、风吹石头砸脑袋的风沙。这些自然条件考验着每一个在新疆安家落户的兵团人和国人、导游说:每年旅游季节只有四五个月、当冬季到来的时候她就在乌鲁木齐直销化妆品。而农牧民们大多就窝在家中几个月。
来一趟新疆、得知新疆之大、之美、我们一次次被新疆的美所打动、为新疆的富饶所震撼;为新疆的远大前景所折服。而新疆的建设一日千里、首府乌鲁木齐我们虽然没有仔细转、但凭着两个晚上的宿营就觉得是个美丽的现代化都市;在进疆的路上、不光看到一道道西电东送的铁塔、也看到从乌市和兰州两边并进的高铁高架桥正在加紧建设、现在只剩下了张掖附近的一小段、不久的将来、高铁就和新疆贯通、那时进疆的速度比现在更要快几倍、新疆距离内地就更近了。今天在写这篇文章时、有看到子乌鲁木齐头道河举办的亚欧博览会召开了;在乎图壁召开的花卉博览会开幕了、国家开发银行一下子就投10多亿美元、而不少地区已签约就是几百亿人民币、新疆在前进、不久一个更繁荣灿烂的新疆会呈现在世人的面前!